“关于无用快乐的那句话”,正是《我的阿勒泰》中张凤侠对女儿李文秀说的经典对白。这段对话因其深刻的生命哲学,成为全剧最打动人心的片段之一:
李文秀(帮妈妈要回账后,带着期待问):
“你看我虽然笨手笨脚,但我还是个有用的人,对不对?”
张凤侠(指着草原,淡然回应):
“啥叫有用?李文秀,生你下来是为了让你服务别人的?
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
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嘛!”
这段话为何如此触动人心?
1. 颠覆传统“有用”观:
张凤侠用草原上的草木作比,拆解了功利社会对“价值”的单一标准。草木不因无人利用而失去存在意义,人亦如此——活着本身已是价值,无需向他人证明“有用”。这呼应了庄子“无用之用”的哲学:看似无功利的存在,恰是生命最本真的自由。
2. 治愈现代人的“工具化焦虑”:
许多人像李文秀一样,从小被教育“要对别人有用”,否则便是失败。这种焦虑催生了自我贬低与内耗(如失业不敢回家、30岁未成家自觉无用等)。张凤侠的话如解药,让人接纳“存在即意义”,卸下“必须有用”的枷锁。
3. 母亲智慧的具象化:
张凤侠自己便是“自由生长”的实践者——她开小卖部谋生,却保留着天真的创造力(如把白酒叫“砰砰”,因瓶子像手雷);她允许女儿捡石头、写作,不设世俗成功的框架。她对女儿的认可,是无条件的“看见”,而非“有用”才值得爱。
草原草木的隐喻:自由是终极的“有用”
树的价值不在“成材”:剧中借《庄子》典故点明:一棵树若不合匠人绳墨,反能逍遥生长,供人休憩,免遭斧斤——“无用”恰是它的生机。
人如草木,自在即圆满:张凤侠的价值观与余华《活着》共鸣:“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非为外界标准。就像野花不为谁开,草原不为谁绿——自由呼吸,已是宇宙循环中不可替代的一环。
张凤侠的“无用哲学”如何改变我们?
对抗内卷:允许自己“虚度时光”,散步、发呆、捡石头…这些“无用之事”恰是修复心灵的良药。
重构亲子关系:如梁晓声所言:“孩子若是平凡,便承欢膝下”,不必强求“出类拔萃”。父母之爱,应如大地包容草木,而非修剪盆景。
活出松弛感:“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张凤侠的金句,恰是“无用快乐”的行动宣言:不为意义而活,而为体验而活。
张凤侠的草原,是每个疲惫灵魂的应许之地——
当你放下“必须有用”的执念,
像一株无人问津的草般舒展,
自由的风会托起你真正的重量。
随笔/恒之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