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问题,既然说一切众生心性各有各的自识,何名唯识?唯就是只有这个识,怎么叫唯识?这是问题。南怀瑾先生借用《成唯识论》作了详细解说。
论上回答:“奇哉固执,触处生疑。”奇怪啊!好笨哪!怎么那么固执!触处生疑,到处都是问题,碰到问题就解决不了。
“岂唯识教,但说一识。”注意法相唯识说一切唯心,不是说十方所有一切众生就是那么一个心!不是说十方一切众生只有这么一个阿赖耶识!同阿赖耶识不是同一个阿赖耶识。什么叫唯识?心意识作用,要懂啊!
他又问了,假设不是这样,那怎么样呢?“若唯一识,宁有十方,凡圣尊卑,因果等别。谁为谁说,何法何求。故唯识言,有深意趣。”他说你把观念完全搞错了,假设十方众生只有一个识,都是一个阿赖耶识的话,我们不要修了!释迦牟尼佛早替我们修好了!
因为他的阿赖耶识已经解脱了,我们跟着解脱了。哪有这回事!亲兄弟父子都没有办法,各要各人修!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各修各得呀!诸佛菩萨只是一个指导的明师,他没有办法帮你自了。
所谓一识,硬有十方三世的不同,还有凡夫、圣人,还有天人尊卑,乃至于一切因果报应、各种差别现象。假使都是一个识的话,只有一个心、一个识,一切众生同一个心的,“谁为谁说”,谁来说法?那又何必去求法啊?
你们出了家,又去烧了戒疤,在这里还拼命修,修个什么啊?不要去烧喽!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佛他早戒疤都给我们烧好了,他成功了就好了嘛!那我们还要求法吗?
他说你好笨!不过他好在假提出来,是有这样笨人问的话了,替我们问了,所以真正唯识道理有深意趣,道理要懂! 唯识各方面都常用一切唯心,万法唯识。什么叫唯识?心意识这个识,是个总代表、归纳性的名称。
总显告诉我们,一切有情众生每一个人,心的作用分成八个识:前面眼耳鼻舌身前五识,第六意识最重要,造业的都是它;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
还有六位心所,就不容易讲。此心的能变与所变各有八识,六位心所。六位包括了五十一位心所,把心分成八识,所起的作用,还是归纳性的,不是详细分析!
这个心,能变与所变,变出什么?相见,相分跟见分,相分,相就是现象,现象界、宇宙万有就是相分;见分,就是精神部分。见分不是指眼睛!眼睛是眼识的作用,也代表了眼睛功能的一部分、眼识的一部分。见分,我们心里了解明了:哦这个是宇宙万有。宇宙万有物理世界是我心识所变的“相分”现象;精神了解它的,这个是“见分”。
自己要体会,八识跟心所两个先体会一下。譬如我们打坐,自己散乱的念头,自己最烦了,念头不能清净。这个念头起来,起念这个当中,一个思想就是心所,心所变的,好讨厌!这个就是相分。现象,一个思想一下想到:刚才忘记了给这个人打电话。此心又坐立不安了,心发痒,要想下坐了,这都是心的相分。
但是,你这个心的现象起来,知道这个现象在干什么,这就是见分。 我现在在思想,晓得自己在思想,这也是见分。相分跟见分,它两个同时在一起的。八识是能变,心所是所变,所变出来的相分跟见分两个。
这是分析的,分析最后让了解什么呢?“及彼空理所显真如。”所谓修持,空相,《金刚经》讲无我相、无人相、诸法空相等等。空不是理论,要实证到空,相空,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见,见分,如如不动,呈现出来最后空理,毕竟空所呈现。空了以后那个本体、如来本性叫做真如。
这个真如也是个代名词,不要当成真如真正有个东西。可它又不空;可是它要空。空是方法,空到了最后,那个不空的不是我们世间法的一切有,也不是像这个虚空,虚空还是相,好好体会吧!
~愿超越一切的平静与你同在~
国学正能量,智慧识人性!相遇皆有缘,生命大欢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