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汉考克》
有没有发现,有时候你好不容易躺下了,脑子却无比清醒。
白天跟领导尴尬的对话;之前面试的自我反思;甚至三年前分手时没说出口的狠话,
它们一遍又一遍地在脑海中反复重播。
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反刍chú思维”,明明事情已经过去了,为什么大脑还在疯狂的嚼那些“要命的细节”?像牛反刍草一样,嚼得自己心力交瘁。
作家毕淑敏写过一句很中肯的话:“想太多的人,其实是在惩罚自己。”当你反复重播那些痛苦片段,你的大脑会分不清这是回忆,还是现实。
于是情绪被一次次激活,心会更乱,睡眠会更差。你以为自己在“想明白”, 其实只是陷入了回忆的泥潭。
对过去咬得太紧的人,最容易被情绪反噬
反刍的第一个特征:拎不清该放下的事。
心理学家苏珊·诺伦曾发现,反刍型思维的人更容易陷入抑郁,因为他们把“分析问题”变成了“分析自己”。
对未来担心太多,是在透支幸福感
有些人反刍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
比如:项目还没开始,就脑补自己搞砸;谈恋爱还没久,就怕对方变心;身体还没不舒服,就开始百度各种病。总活在一种叫“提前焦虑”的状态里。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提过一个概念“预期焦虑”,就是我们害怕的往往不是事本身,而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后果。
说白了,你不是被生活折磨,是被自己脑子吓到了。有时候未来根本没问题,只是我们先急着为“还没发生的事”掉眼泪。
焦虑的源头是“不确定”,那就靠“行动”把它变确定。梵高人生低谷时,没有去算命、也没去自怜,而是画。画着画着,情绪慢慢稳定了,世界也变亮了。
心理学研究也证明,当人开始做一件事时,大脑的执行区域被激活,而负责反刍的神经区会被抑制。
去跑步、去打扫、去见朋友、去写点东西,都比窝着“想太多”有用一万倍。
别再自我霸凌,适度“放过自己”
反刍思维的人还有一个典型特征:太会骂自己了。
做错一件小事,你能归纳成“我这人没救了”;别人一句冷淡,你能推演出“他肯定讨厌我”。
心理学上叫“认知歪曲”,也就是主观情绪取代了客观事实。
我们都是普通人,请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适度放过自己~
换个角度,坏事也能变成“转机”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待那些糟糕的经历,它们就会变成“成长的燃料”。
比如:工作被批评,不代表你没能力,而是提醒你:下次可以更聪明地处理。失恋不是天塌了,也许只是命运帮你“清理缓存”,为更好的人腾个位置。
当你能在糟心的事里看见意义,反刍就会自然消解,因为你不再逃避,而是在理解。
写在最后“
过去的事已成定局,未来的事还没发生,唯一能握住的,只有当下。”反刍过去,你只会原地打转;担忧未来,你将会错过现在。
不如先做一件小事:去跑个步,给朋友发条消息。这些微小的动作,会让你重新拥有生活的“掌控感”。
停止反刍,才有余力热爱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