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简书,准备更文。
忽地发现一年多的时间里,不知不觉中一个字连一个字,竟然码出了二十万字,一本很厚的书的数字。还不包括QQ和微信里几百字的短文,一个连了十一期的“长篇”。
不管好不好,看看也激动。
这些字字句句都是经过脑子过滤,手指一笔一划划出来的。涂涂写写,增增减减,改改加加,码成的一篇又一篇。这些字字句句也是对家乡的一种思念,还有峥嵘岁月的一些记忆,乡土人情的零星展示。
许多人记住了“程家墩”这个村庄的名字,这就足够让我欣慰。许多人记住了“大勇子”这个人名,让我心里时常不安,或者心酸。还有我的白发母亲,拄着拐杖的小太太,小脚奶奶,还有酸豆角,红的白的枞阳太萝卜……
二十万字,对于我来说,确实了不起,确实不容易,也是一个感觉到是有纪念意义的数字,我便临时换了思路,写了下面这些文字。
权当感慨。
记得我第一次投稿到《枞阳杂志》时,是发在杂志的公众号上,我那时还不知道公众号为何物,以为就是《枞阳杂志》,开心得不得了,赶忙转发了,我转发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在报刊上登的和自己微信里看到感觉是不一样的”。后来又在这公众号上发了两篇,才发现高兴得太早了,因为那时朋友圈多了,知道了什么叫公众号,但我还是一如继往地向它投稿,终于在邮箱里收到了编辑王汉英的信息,她鼓励我多写,准备出个“新人小辑”,重点推介一下,这就是在2017年第4期上发了我的4篇小文,并寄给我十二本样刊,后来知道,一般作者只有两本呢。
将手写的文字变成铅字,这是我年轻时的梦想,虽然那时也在报纸上发表过,都只是豆腐干小文,一大篇一大篇的发在杂志上,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为此我激动了好几天。
一个人的兴趣培养很重要,像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就不会贪玩,就无须他人管教,他的成绩自然会提高。如同工人,对工作有了兴趣,就不会迟到早退,就会兢兢业业,就会肯钻研,许多发明创新的人,也是因为兴趣,而不是天才。我的兴趣源自于《枞阳杂志》的王汉英老师,我从心里要感谢她,虽然我们不是网友,但在我的邮箱里能经常收到她对我的鼓励。断断续续的在杂志及公众号上发表了二十多篇。
我不是千里马,但她是伯乐。
自从恋上码字我便改掉了许多不好的习惯,戒掉了打牌,推辞了应酬,一回到家手里就捧上了手机。
脑海里,家乡的一切便像流动的画面,重复回放;各种人物便隐隐约约的在我面前走动。我将所有的能记住的都写成文字,留给未来的孩子们,让他们对村庄的往事,风土人情有个了解,他们的先辈们是背着怎样的艰辛前行的。
当然这二十万字有二十多篇上了报刊杂志,让我有了继续向前的信心,也让我有了加入市作协的资本。
但这都比不上因为写作认识了许多朋友,感觉到愉悦开心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