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1:
A1
【亲身经历】
而上上礼拜三下午(时间)前去月子中心(地点)咨询一个产妇(行为对象)时,我过于使用了这个技巧。我一直对她说"妳需要知道妳为什么有这个情绪,妳才能够改变"(WHY)(关键行为),虽然我沟通了"情绪是什么"(WHAT),但是我却不是先对她给予她要的方案(HOW)。导致妈妈很不耐烦,那次的咨询也不欢而散。(行为结果),
【反思】
我当时只运用了WHY、WHAT、HOW技巧,却没有关注到产妇本身并没有觉知能力,无法使用教练的技巧进行反思,只想得知答案。
【重来一次】
如果还能再来一次这样的咨询,我会先观察对方是需要先知道(WHY)型、(WHAT)型,还是(HOW)型的人,以对方需要的资讯先开始,然后再来引导对方知道事件的全貌。
A2
【场景】本周还会咨询多个妈妈,并不是每个妈妈都能够被用教练技术引导。
【明确的目标】在咨询时(时间),关注每个妈妈的微表情与回答,看是否对于所引导的方向认同并愿意执行(可达成,可检验),同时可于下礼拜的咨询状况,确认是否执行(相关)
【具体行动】
(WHY)妈妈妳好,我是月子中心的心理咨询师,主要看你目前有什么问题、疑惑,或是任何要与我说的,都可以与我述说。因为知道您找我,可能是有些想说的话或是目前遇到的困惑与问题。
(WHAT)心理咨询,一般是协助妈妈去发现问题并找到答案。我会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去协助您解决妳的问题。
(HOW)妳只需要表达妳的问题,我就会依据妳的回答与当下的状态,会将我能够协助您的,告知是怎么一回事;无法解决的,我也会坦诚无法解决。
范例2:
A1
在自己担任心理咨询师的过程,也会常常使用这样的一个结构,去引发咨询者的好奇。而用的顺序是略有更动的。
以孩子该不该送学前班为例。
我们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童年,于是我们将孩子送学前班,就会有人批评说毁了孩子的童年;但如果我们不送,孩子长大了就会说为何不送?毁了他们的成年。我们倒底该怎么做呢?(WHY)
接着,引出"学习力"的概念让咨询者思考。所谓的学习力,指的是孩子有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WHAT)。一如<<银河补习班>>最后的场景,孩子如果在考上大学之后,选择撕书,不将学习力带出社会,这样的学习究竟是对他有益,还是对他有害呢?
那究竟该怎么做呢?(HOW)把责任还给孩子。孩子考试的分数是他负责的,作业是他要写的,由他担责任。爸妈只负责关注在他好的地方,让他去看到自己做的好的优势。
A2
【场景】本周六日要进行的企业分享。就可以用这个思路重新整理过一次PPT思路。
【明确的目标与行动】以本周六要进行关于"谈判"的演讲。就可以先以两个谈判事例做开场(WHY),接着说明谈判的基本理论架构(WHAT),再以拆书帮所学的A1、A2(HOW),去引导培训人员做亲身经历的表达,与满足SMART原则的行动指标。最后由他们的反馈,可以得整个RIA的引导是否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