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三字经》节选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不严格要求就是老师的懒惰了。
教育需得多面一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精进学业,强化体魄,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热爱生活……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作为的。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会成才。』
琢玉之道 淬魂之旅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师说》,其核心强调人类知识的后天习得性以及师道的重要性。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源自《三字经》的古老箴言,如夜空中的繁星点点,照亮了教育与人性塑造的深邃关联。它将人之于学习,比作玉之于琢磨,揭示了一个朴素而伟大的真理:生命的初始状态,不过是一块蒙昧的“璞玉”,唯有经历教育之“琢”与学习之“磨”,方能剥落粗粝的外壳,显露出内在温润的光泽,最终知晓何为“义”,成就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人之为人的本质,并非与生俱来的静态馈赠,而是一个经由“学”而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皆是开拓视野的过程。格物致知、心怀豁达,而知行合一,便是最终追求的境界。
德国哲学家康德将启蒙定义为“人类脱离自我沼泽的不成熟状态”,这“不成熟”正是缺乏知识与理性指引的原始混沌。个体生命价值的萌芽与绽放,便根植于这种对蒙昧的永恒反抗与对光明的执着趋近。教育,正是这趟从生物性存在向精神性存在跃升的伟大渡舟,它赋予我们审视自我的明眸,使我们得以在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召唤中,不断雕琢、重塑自身的灵魂形貌。
然而,这“琢磨”之旅绝非坦途,其核心恰恰在于“坚持”二字所蕴含的艰辛与挑战。“玉不琢,不成器”的“琢”字,本身就凝聚了切割、打磨、塑形的痛楚与耐力。这正如《礼记·学记》所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习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对舒适区的突破、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以及对自身惰性的克服。王阳明于龙场困顿中,历经“百死千难”,方悟得“知行合一”之真谛;苏轼人生屡经贬谪流离,却在每一次磨难中坚持求知与创作,“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其灵魂如“一点浩然气”般,“千里快哉风”……这些光辉的生命轨迹无不印证:那最为璀璨的人性光芒,往往诞生于最深刻的磨砺之后。坚持学习,便是选择主动拥抱这种塑造性的痛苦,以坚韧的意志为刻刀,将生命这块璞玉雕琢成器。
进而论之,教育的至高使命,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点燃这把“自我雕琢”的内在火焰,唤醒每一个生命的主体性。孔子早在两千年前便发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诲,强调教育贵在引导学习者自身的探索欲望与思考能力。理想的教师,应如苏格拉底般的“精神助产士”,引导他人“认识自己”,催生其内在的真理,而非简单地灌输外在的教条。
明代大儒王阳明倡导“致良知”,其精髓在于激发每个人心中本有的光明德性,通过“事上磨练”实现自我的觉醒与建构。
当教育成功地将外部的规范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深刻需求与不懈追求时,当“我要学”取代了“要我学”时,人才真正掌握了自我塑造的主导权,开启了跌宕起伏的自我探索、自我进化之路。
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变革加速的时代,“坚持学习与进步”的内涵已从个人修养扩展为关乎文明存续的宏大命题。我们今日所享有的科技昌明与思想繁荣,正是人类世代累积、薪火相传的“琢磨”成果。从结绳记事的茫然到量子计算的精微,从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到探索星辰大海的豪情,文明的每一步跨越,都是集体学习与创造的史诗。
然而,这片文明的沃土也面临着浅薄化、碎片化的隐忧。当快餐式信息淹没深度思考,当即时满足侵蚀持久耐力,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重温“玉不琢,不成器”的古老智慧。它警醒我们,无论是个人智慧的提升,还是民族精神的锻造,抑或是人类文明的延续,都无法绕过那艰苦而必须的“琢磨”历程。这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够沉潜下来、持之以恒的“琢玉者”,而非浮于表面的“观光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声千年前的告诫,穿越岁月的长廊,在今天听来依然振聋发聩。它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并非预先设定的密码,而是有待发掘的无限精彩,无限的可能性。其实现依托于那永不停止的学习与自我雕琢,让我们珍视并主动迎接这“琢磨”的痛楚与荣光。当无数经过精心雕琢的灵魂之光交相辉映,人类精神的星空便将愈发璀璨。于宇宙长河中,我们短暂的此生,也将在对至真、至善、至美的不懈追寻中,抵达那片诗意的栖居之所,完成从顽石到美玉的璀璨蜕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