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孙保兴《北京145中记事【110】靓女老师》

孙保兴《北京145中记事【110】靓女老师》

作者: 孙保兴 | 来源:发表于2019-01-30 22:37 被阅读91次

【110】靓女老师

一九六八年国庆节前的某天下午,高正和谢副搞了一场联欢会,兼总结会。一来庆祝建国十九周年;二来把入学教育的四个阶段挽了一个节,算作圆满完成。有消息说,过了国庆节,新入学的两个连八个排的三四百人,将去太阳宫人民公社参加三秋劳动。这又是一四五中学另一个阶段的重要任务。

联欢会在小礼堂举办。舞台,就是李大头老师的那个杰作 ——礼堂靠东头的新舞台;观众,两个连队的三四百个学生和学校的全部教职员工;演员,学校里刚刚筹办的文艺宣传队的成员和六位老师。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学校老师们表演节目。我对学校文艺宣传队员们表演的节目印象全无,但对六位老师跳的藏族舞蹈印象极其深刻。

老师们选择的是两支藏族歌曲。一支是才旦卓玛唱的《北京的金山上》,另一支歌曲的名字叫《毛主席的光辉》,是几个人的合唱,节奏感相当强。文革初期宣传毛泽东思想的时候,虽然五十六个民族的歌舞在文艺舞台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但那时的国人们却特别垂青于藏族舞蹈。这里面不能不说有周恩来的功劳,因为是他鼓励才旦卓玛离开北京回到西藏大唱藏族歌曲,弘扬藏族文化。而才旦卓玛那激昂委婉的嗓音愣是把她所有歌唱的歌曲几乎都唱红了,且传播到了几乎整个国家。

伴随着音乐的响起,此时的舞台上舞着上来六个人,三女三男。女演员有主管学校文艺宣传队的宋老师,有一连三排的班主任舒裕老师,还有学校卫生所的冯护士。男演员有二连的指导员李宗德老师,有在学校清查小组工作的聂修德老师,还有一个是在学校某个部门工作的潘仁忠老师。实事求是地说,这六位老师在当时一四五中学的教职员工队伍兄来说属于靓女俊了,那时候都是青春年少,大概也就在二十五岁以下的年龄。

宋老师的整体形象比较完美,但美中不足的是带了一个白框克罗米眼睛。宋老师的体型身段都不错,盈盈杨柳小细腰不堪一握,舞动起来娇煞人。舒裕老师很有知识分子的气质,纤细苗条,美中不足的是脸上的雀斑,有失她的美感。冯护士叫啥名字我不知道,但这个小女子非常可爱,短头发齐耳很精神;白皙的皮肤,军装扎起的小蛮腰,对所有的男人都有诱惑力,不摸摸那个腰肢有点对不起自己的手。冯护士的弱点是舞蹈的动作不如宋舒两人,略显稚嫩,也就是舞蹈语言没有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而那三个男同胞我就不愿意细致描述了。因为我本身就是男人,描写男人的所有细节,对我来说实在太枯燥。

此时,舞台上面的几组灯光全部照在舞台的表演区域。伴随优美的藏族音乐,三位美女老师侧昂着头扭动着腰肢款款而出,翩翩起舞。据说藏族女子在舞蹈时,必须侧昂着头,撅着屁股挺着胸脯,抡圆袖子,重跺土地。

音乐响起歌声唱起,我们坐在那里静静地洗耳聆听: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多么温暖,多么慈祥,把我们农奴的心儿照亮,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泽东思想哺育我们成长,翻身农奴斗志昂扬,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西藏,颂歌献给毛主席,颂歌献给中国共产党。三个靓女老师穿着扎腰黄军装,腰际扎着军用皮带。我仿佛看见了白雪皑皑的雪山,看见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看见了辽阔无边的海子,看见了太阳底下的布达拉宫。片刻之后,我又仿佛看见三位靓女老师患上了藏族女子的美丽服饰,把长袖舞起来,飘逸游离,组成一副美丽动人的画面。突然,一句巴扎黑把我从臆想中拉回现实中。

片刻之后是舞蹈音乐的转换,只见三个大老爷们穿着伞兵靴蹦蹦跳跳地舞出来。育鹏小学的老师大多是从空军转业过来的,有飞行员,也有伞兵,有地勤,随便找三双伞兵靴那是分分钟搞掂的小儿科事。这三位大老爷们就是聂修德潘仁忠和李宗德。特别巧的是,聂修德和潘仁忠两位老师都教过我,而李宗德却把我视为他的冤家对头。三位大老爷们使劲儿跺着舞台地板,此时的音乐是欢快的节奏感特别强的《毛主席的光辉》。如果说《北京的金山上》展现靓女老师的腰肢美感,那么《毛主席的光辉》则展现靓仔老师的腿部力量。在节奏欢快的藏族乐曲《毛主席的光辉》的冲击下,潘仁忠李宗德和聂修德狂跳狂舞,烟尘飞起,气氛推高。美女老师们频频踢腿扭腰,配合着欢快的音乐。我坐在台下,受到了台上气氛的感染,不由自主地扭动着身体,好哉!快哉!乐哉!晕哉!

自此以后,我就知道了藏族歌曲和藏族歌舞。在以后的卡拉歌舞厅我唱歌时,我会点出一串藏族歌曲,比如《远飞的大雁》、《翻身农奴把歌唱》、《逛新城》还有《洗衣歌》。《逛新城》要与一位女生合唱,《洗衣歌》要大伙儿一起起哄干嚎,挺过瘾的。除了藏族歌曲之外,佛教的黄教所涉及的区域的歌曲我都喜欢。最有代表的是内蒙,蒙古族也属于佛教的黄教,与藏族的黄教属于同一宗。蒙古族有代表性的歌手就是乌兰托娅和阿丽玛了。她们的歌曲如天籁之音,美不胜收。你看我跑题了,知识太多,都溢出来了。

下面的故事涉及淫秽,有点说不出口写不出手,但该故事的亮点就在那个三个字上,否则不能把你逗笑。这个故事发生在文革期间,但我晓得的这个笑话的时间是去年,与歌曲《北京的金山上》结尾八扎黑三个字有关系。我现在屏住气息,咬咬牙写下去吧!

话说某省某地,那里的方言把“个” 表述为扎,一个就是一扎,八个就是八扎。那里的方言把雌性的某个东西称为“嘿” 。北京的京骂牛逼傻逼,就称为牛嘿傻嘿。我的基本细节交代完了,下面就要讲故事了。

文革期间,某县的文艺宣传队到山村给老百姓演出文艺节目,以点燃文革烈火。山里人不接触外界,他们也不知道文化大革命是怎么回事。既然有演出,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聚拢在村里的戏台前看演出。演出算不得精彩,但对于文化生活匮乏的山里人来说,已经算得上很精彩了。报幕员上来报幕:下面的节目是,舞蹈《北京的金山上》。随之音乐响起,一干人等跑上舞台,领舞一人,跳舞六人。台上七个美女的舞蹈引起老百姓的喝彩。随着八扎黑的一声结尾,舞蹈人员走了下去。

一位老太太疑惑地问旁边的妇女主任:大妹子,刚才台上有几个女娃在跳舞?妇女主任想了想说道:七个!老太太追问道:你确认是七个女娃在跳舞?妇女主任说道:我当然确认了!老太太看了一眼周围的人,一字一句地说道:刚才明明是七个女娃跳舞,应该是七扎嘿!但她们却说八扎黑,是不是她们错了?当时周围的人笑喷!

去年我听到这个确有其事的故事也笑喷了。所以,我对八扎黑非常的敏感。真的不好意思了,我的脸都红了。诸位看客,包涵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孙保兴《北京145中记事【110】靓女老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txt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