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温情与敬意”

“温情与敬意”

作者: 野渡寒江蓑翁 | 来源:发表于2025-02-04 10:24 被阅读0次

良渚博物院很庞大,生产工具,水利,城邦,等级,乃至信仰,可谓包罗万象。时光有限,作为看客,亦只能是浮光掠影扫一遍而已。印象较深的有粟和玉。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样的诗句耳熟能详。江南农耕文明,有别于游牧、渔猎文明,面朝黄土背朝天,刀耕火种,男耕女织,是其特点。良渚遗址发现了碳化稻谷,用碳14检测年代,距今四五千年,这便是实证中华文明。从野生稻到栽培稻,在我看来,是一大进步,好比从爬行到直立行走。同样,从野猪到驯养的家猪,也是更进一步。

玉佩,玉玺,和氏璧(完璧归赵),锦衣玉食,金缕玉衣……关于玉,总是能生发好多联想。玉,也是良渚文化一大特点。材质,匠人,工艺,造型,文饰……出土的玉器,隐含着城邦、先人许多的机敏信息和智慧。比如说,由权杖的发现,推导出王权、军权、神权,等等。术业有专攻。对于连玻璃、水晶和玛瑙都分不清的我来说,玉已是不能承受之重。

尾厅展示有名家书法作品,赞之曰“神与王的国度,水与人的家园”。个人以为,恰如其分,十分妥帖。至于博物院入口巨幅条幅号称的“五千年中国看良渚”,气吞山河、唯我独尊,则过矣。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何谓史前文明,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有何不同?票根经济热度不减,蛇年新春,入馆看展者,亦不在少数。只是,看多看少,那就因人而异了。诚如汉代玉器展在结语中写到的那样,以“了解之同情”来观看展览,并将观展后的所获和所思,转化为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成为个人的精神滋养。所言极是。

相关文章

  • 温情与敬意

    学国学的人很多,读钱穆的人不多;读钱穆的人不少,真能细致深入的很少。读钱穆的很多人只知道《论语新解》《国史大纲》,...

  • 读书随劄丨中国历史精神(一)

    本国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亦仅是一国人之底线而已。今乃欲为一中国之大人,一合格之中国人,不可自陷于温情与敬意,而应见历...

  • 让“温情与敬意”常驻内心

    在《国史大纲》一书的开始,钱穆告诉读者读此书需要具备一些信念——对待本国历史应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不能偏激地对待...

  • 🌴

    做一个有情怀的人 有目标 在实践 内心对世界充满温情与敬意 早点起床 认真生活

  • 温情敬意读钱穆

    愿做宾四门徒 推荐微信公众号:钱穆与中国文化,读钱穆。 读名师文章,开自身眼界

  • 不可言,不语之;不可为,不行之

    “任何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

  • 为了爱

    为了爱,让我们携带一份必要的温情与敬意,与我们的内心相连接,去创造属于每个人的幸福人生与生活气息.

  • 天长地久 龙

    摘录: 1.美君来自浙江。她二十岁爱上的男子,来自湖南。他们走过的路,是万里江山,满目烟尘;怀着“温情与敬意”,我...

  • 龙应台:此生唯一能给的,只有陪伴

    美君来自浙江。她二十岁爱上的男子,来自湖南。他们走过的路,是万里江山,满目烟尘;怀着“温情与敬意”,我感恩他们的江...

  • 开宗明义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关于钱穆的节目,说到其与当时主流治史者的不同,在于提倡“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也因此为当...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温情与敬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vliu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