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事实上,有多少人拼尽全力,仍旧徘徊在原地;有多少人努力不懈,依然挣扎在温饱之间。
其实,根本原因,不是他们不够勤奋,而是他们缺少对世界的认知,缺少发财的眼光,缺少抓住机遇的能力。
曹德旺曾说:“当你一天能赚到两三万后,你就会发现,通过勤劳根本发不了大财,他只能解决温饱。发大财靠得是脑子和眼光,还有机遇。”
鲁迅先生也曾说:“勤劳一日,可得饭食;勤劳一生,可得幸福。”
这句话表明,仅仅依靠勤劳并不能致富,还需要其他更重要的因素。
国学大师曾仕强说:“我们常说,你只要努力,你一定会成功。那是安慰人家的话。世界上太多的人,一辈子努力就是没有得到任何东西。”
事实上,有个惊人的“穷人定律”向我们揭示:为什么一家人再努力,也富不起来。在很多家庭都有,就是家庭的穷根。
01、方向错了的努力,瞎折腾。
鲁信义出生在鲁南地区一个淳朴的小村子里。
那里依山傍水,民风淳朴,环境优美,家家户户,祖祖辈辈靠种地养牲畜为生。
一个村子里,要是出了一个大学生,那就是天大的喜事,很快就会传遍四周村落。
八十年代的时候,村子里除了仅有的一两个人考上大学走出村子以外,妇女老少爷们都留在老家种地,外出打工的也不多。
每家每户除了按人头分的口粮田之外,还会额外承包土地,家家户户几乎都种着一二十亩地,再加上每年饲养十几头猪。
这样一来,一年的收入也还算可以,除了一家人温饱之外,还能年年有余钱。
鲁信义家除了种地养猪之外,还开着一家小卖部,是村子里唯一的一家小卖部。
这无形之中,他家就比其他的人家多了一份收入,家里早早地率先就推翻了破旧的土房子,盖了时髦的红砖大瓦房。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村子里越来越多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连户口都迁到了城市里。
即便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年轻人也都选择了外出打工,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只剩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
老年人都有勤俭节约的习惯,除非必需品之外,很少乱买东西。
鲁信义家的小卖部渐渐地就卖不动货物了,收益寥寥无几。
鲁信义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他上了三年职高学习了铆焊的技术,在县城一个很大的加工厂当铆焊工。
每个月3500元工资,还给上社保,是厂里的正式工,日后随着工龄和技能的增长,工资也会跟着涨。
父母花了大半生的积蓄,为他在县城买了房,妻子也在县城工作。
他想让父亲把老家的地租出去,把老家的小卖部关了,然后去县城开小超市,肯定比在老家种地开小卖部强。
可是,父亲固执保守,担心万一超市不赚钱还得交房租就会赔本,死活都不愿意去。
然而,村子里有一位姓王的人家,就不再种地,跟着儿子到了县城,老两口开了一个便利超市。
儿子儿媳妇正常上班,老人看店,还能帮忙接送照看孩子,家里的日子很快就过的红火火。
再看鲁信义的情况,老家的小卖部最终还是关了,母亲到县城帮忙看孩子,父亲一个人在家种地,依然过的很辛苦。
有这样一个“蚂蚁方向定律”:有一群蚂蚁安家在一段朽木之中,朽木被人们当作火柴点燃了,蚂蚁纷纷出逃,人们心生怜悯,又将朽木挑了出来。
然而,本来已经成功逃脱的蚂蚁,又纷纷重新回到了朽木中,结果“噼噼啪啪”都被烫死了。
有动物学家研究过,蚂蚁是很善于辨别方向的,通过一种叫路径积分的过程来实现路线记忆,离家再远,路线再复杂,都能够重新回到家。
然而,当周围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依然按照固守不变的方向走,无疑是“自焚”。
《易经》中说:“穷则思变,变则通达。”
一个家庭在致富发展的路上,要学会实时变通,考虑前进方向的变动性,可行性。
孩子是读书的料就考取好学校,孩子是经商的料就鼓励孩子大胆创业。孩子是走仕途的料子,就大力支持子女靠近体制内。
有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如果方向错了,你停下来就是前进。”
方向错了,走得越快损失越大;方向对了,哪怕暂时遭遇挫折,遭遇风霜严寒,依然是最佳捷径。
02、职责不清的努力,大混战。
在农村,人们的收入来源除了依靠种地之外,饲养牲畜也是很重要的经济来源。
王凯则的父亲是家中的独子,爷爷是家里的大家长,从他记事起,家里的经营决策都是爷爷拿主意。
比如明年种什么农作物,每样农作物该种多少,明天饲养什么牲畜,养多少,怎么样。
在爷爷的指导和带领下,王凯则家每年都种小麦、玉米、花生、地瓜、辣椒、西瓜等农作物。
每天都圈养十几头猪,外加一头老母猪。
每年收获的小麦玉米除了上交公粮外,余下自家吃的,剩余的就卖了换钱,然后再买成猪饲料,鸡饲料来喂猪。
地里的重活主要由父亲和爷爷打理,家里的家务琐事,喂猪喂鸡主要由母亲和奶奶照管。
他们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每个人都干好自己该干的事,一年到头,地里的庄稼长得好收获粮食多,家里的牲畜喂养的好不生病,个个都长得肥头大耳。
到年底,十几头一卖,赶上价格贵的时候,能赚到一万多元钱,收获的粮食产量也高,省下了不少饲料钱。
这家里的日子,可谓步步高升,年年有余。后来有了钱之后,父亲扩建了家里的猪圈,改建了一个养猪场,增加了仔猪数量。
一年能出2栏猪,还能卖鸡,卖鸡蛋,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相反,有的人家同样是种地养牲畜,不仅不挣钱,而且还赔钱。
因为,家庭中的人员分工不明确,相互计较,相互推诿,不会精打细算,都是大混战。
自己家不养老母猪,小猪仔全靠去集市上买,有的时候看不好买到了病猪仔,回来猪仔夭折三分之一。
家里不愿意种玉米、红薯等粮食,饲料全靠买,加大了成本。
男人懒作,管不好地里,也管不好家里,儿媳妇和婆婆三天两头闹矛盾,儿媳妇三天两头带着孩子回娘家,都无法安心过日子。
这样混乱没有方向没有分工一地鸡毛的日子,自然就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蚂蚁的族群中,分工非常细致,有工蚁,有蚁后,还有一部分“懒蚂蚁”。
其实,所谓的“懒蚂蚁”并不懒,而是负责侦察、观察、寻找食物,警示风险。
这就是“懒蚂蚁定律”——一个好的群体,是有分工协作的,不是每个人都忙得团团转。
有句话说:“一家三口,在互相折磨、互相纠缠、互相压榨中,把日子过成了人间地狱。”
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如果不能分工合作,就容易出现矛盾和分歧,会影响家庭和睦,家不和万事衰。
一个家庭在发家致富的路上,最重要的是同心协力,相互扶持,一家之计在于和,一家之计也在于齐。
03、持续时间太短的努力,太着急。
刘思立原来在一家制药公司干销售,每个月除了能拿到底线之外,还能拿到提成,每个季度和年终还能拿到奖金。
他在城市里买了房,买了车,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是也算小康水平。
工作了七八年以后,他想趁着还能折腾,想自己创业,给妻儿一个更好的未来。
刚开始,他发现小区底商的果蔬店生意很火爆,不仅线下人流不断,而且还有线上送菜送果盘,水果业务。
所以,他也花租金租了一个店面,开始干果蔬店,可是,干了几个月以后,一直亏本,他就坐不住了,直接关门将店铺转租了出去。
果蔬店关门以后,他又与原来一个关系不错的同事合伙开了一家商贸公司,主要销售药物,以及其他附带商品。
然而,干了一年以后,年底一合账目,刨去跑业务、请客户、进货、仓储等的成本之外,利润所剩无几。
刘思立又退了出来,他又租了一个店铺干起了收快递的业务,可是,没干多久,又黄了。
这样一折腾,不知不觉就是好几年。
然而,在他因为不懂得时间的长期效益,急功近利而频繁换来换去的时候,却发现别人却把生意做起来了。
之前转租他的果蔬店店面的夫妻,如今已经把果蔬店开成了一个小型的综合性市场,不仅卖水果,还卖蔬菜,米面调料,水产。
而与他合伙开商贸公司的同事,也已经辞职专心经营自己的公司,不仅有了盈利,而且还扩大了规模。
反观自己,只有他不仅没有进步,而且还退步。
有一句俗语: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就是“蚂蚁长效定律”。
有段话说:“做一个长期主义者,百年树人;建立一个长期的家,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才是致富的根本。”
一个家庭,培养孩子要学会发挥长板效应,同样发家致富,要学会利用时间的长效定律,不懈的坚持,才会尝到时间的果实。
《汉书》有云:“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一个家庭要想致富,首先要懂得节流开源,勤俭节约,是一个家庭兴旺之根本。
《左传》中说:“人生在勤,勤则不匮。”
一个家庭要想致富,要戒掉安逸和懒作,勤思考,勤实践,勤探索,勤创新。
曾国藩说:“好胜人者,必无胜人之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一个家庭要想致富,要秉持良好家风家规,戒掉骄奢淫逸,脚踏实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一个家庭要想致富,要去掉穷根思维,靠的不是蛮力,而是智慧、认知与选择。
一、确定好方向,选择适合家庭实际情况的致富之路。
二、家人抱团取暖,齐心协力,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共创辉煌。
三、父亲有大格局,母亲善持家,儿女认真读书,有事商量,相互包容,相互鼓励,齐头并进。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现在还远未到终点,继续努力,未来可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