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体诗人生茶馆
献县:汉文化从这里走来!

献县:汉文化从这里走来!

作者: 静观自得斋 | 来源:发表于2019-05-09 05:55 被阅读47次

献县历史悠久,其名源于献王刘德,刘德“修学好古”,纳贤士、集古籍,为秦焚书坑儒后的文化复兴作出突出贡献。


献王刘德

循古人刘德之风,献县人重学术、民风朴实淳朴。
明朝建都北京后,滹沱河南北人来车往,甚为不便。当地人遂建木桥,然滹沱河水势汹涌,木桥屡经毁复,耗费了大量人力财物。河间知府王逢元等提议修建石桥。献县知事李粹自捐资主修,邑人刘沿用、石守志、张九叙等捐资募款,力成此举。为此捐资出力者不计其数,就连石料都是商船纤夫不矢劳苦从千里以外的太行山区义务代运。经过8年努力,于崇祯二年建成,成为京东南的交通咽喉。


单桥

自明代,单桥历代设有重兵把守。日军侵占华北时,对京德古御路采取避村过野,裁弯取直的办法,向西移1公里修建新桥。兴盛了几百年的单桥冷落萧条下来,而石桥也得已完好地保存。


县领导与孙英杰先生考察单桥

现今,有献县企业家孙英杰先生为振兴家乡经济、重塑献县人尊学、重教之风,欲以单桥为中心,打造汉文化小镇,并为此此次奔波。
作为献县人,甚为孙先生的言行所动,作诗一篇。

献州①民淳朴,
尽显汉遗风。
问君缘何此?
德公复《传》《经》②。

贤者聚匠心,
九拱石桥筑③。
今塑汉文化,
引得英杰出。

注:
①今河北省沧州市献县,秦初始置乐成邑,西汉为乐成县。东汉至东晋时期,属河间郡,为河间国治所,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乐城为广城,仁寿初,因“广”字与国君杨广名讳,广城改称乐寿,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乐寿升为寿州,完颜天德三年(1151)改寿州为献州,此为效汉献王刘德承谥号为县州名称之始,明洪武九年(1376)降州为县,改乐寿州为献县。
②秦焚书坑儒,汉初,河间献王刘德好古爱学,曾下令修筑日华宫,"置客馆二十余区,以待学士","于灰尽之余纂亡散篇卷,仅而复存"。所得之书,有《诗》、《左传》、《周官》、《礼记》等多达几十种。数量之多,充满楼阁,据载 "其量可与汉朝" 等。
③单桥,位于河北省献县城南6公里滹沱河旧道上,为五孔四券石拱桥,始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桥面青石铺砌,两侧桥栏由64根望柱和68块石栏组成大小九拱拱顶的两端,雕饰着18个龙头;在栏板、栏柱上雕刻着不同的动物图案。当地至今对单桥还有"三千狮子,六百猴,七十二统蛟龙碑"的传颂。此桥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文章

  • 献县:汉文化从这里走来!

    献县历史悠久,其名源于献王刘德,刘德“修学好古”,纳贤士、集古籍,为秦焚书坑儒后的文化复兴作出突出贡献。 循古人刘...

  • 行动起来,明天会更好!

    朋友们: 我们从黄河的源头走来,从长江入海处走来,从大兴安岭走来,从海角天涯走来,齐聚在这里,为着一个共同的信念和...

  • 中国汉文化的传承

    中国汉文化的传承 老早就参加了汉文化的群,从去年开始一有时间就参加关于汉文化的活动。不但让我可以认识不同年龄...

  • 献县之行(二)

    献县之大,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在到献县之前,不仅只对于发来的位置进行导航,还是顺便看了一下献县的简介。 ...

  • 车站

    作者 张培杰 从城市的大街小巷走来 从乡村阡陌的小路上走来 从四面八方而来 在这里汇成人潮汹涌澎湃 从这里走开 为...

  • 幸福从这里走来

    大家好,我是四川西南航空学院张凯鸣,我的目标是帮助万名同学实现自己的航空梦想,获得快乐健康富足的幸福人生。...

  • 楼兰从这里走来

    经过2个月的考古挖掘,工作人员在罗布泊地区发现了东汉至魏晋时期的古城,根据古城及周围墓葬遗物、古城建筑风格、古城地...

  • 2019-03-29

    献县阳光爱心社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第一章 第一缕阳光从网络照进现实 十年的时间,献县阳光爱心社从一棵幼苗...

  • 从冬天走来

    历经了十八年的艰难困苦,吴玉莲终于在这个夏天看到了一丝曙光。 二十多年前,吴玉莲中专毕业,经人介绍,认识了大学本科...

  • 从山水走来

    赤脚走在河边, 裙摆扫过水面, 变成了婆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献县:汉文化从这里走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wjp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