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未知与已知的连接 ----读《认知天性》

未知与已知的连接 ----读《认知天性》

作者: 冰清九月 | 来源:发表于2021-07-13 14:03 被阅读0次

        曾听樊老师讲述一本《认知天性》的书,完全颠覆我以往对记忆力和学习方法上的认知。又参与张老师与新教师一起分期交流分享读完此书。《认知天性》总的来说,是一本教大家如何高效学习的书,作者是心理学家,而且参考了很多其他人的研究成果,比如《思考,快与慢》,最终得出了超越于“刻意练习”的学习方式。

        首先,作者带我们认清学习的本质。把学的技能变成条件反射。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要掌握知识,而不是了解,掌握的知识不用去想就能发挥出来,才叫技能。这需要大量的练习。很多人爱学知识,不爱练,这是一个误区。学习的时候要思维勤奋,也就是常说的要动脑。学习的时候感觉越轻松,效果就越不好。因为大脑是很懒的,让它动起来,产生新的神经链接,是需要耗费精力的。学习的成果好坏不能靠自己感觉,而是要用考试的方法检验。每次测试都是给记忆和学习加一个节点。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学习就是建立未知与已知的连接的过程,本质就是知识链与记忆结。本书针对学生提出了学习三部曲:学习阶段的随时检索,学习过后有间隔地安排检索,和在学习时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

        知识链与记忆结,上完一堂课,看完一本书,你有没有试着闭着眼睛,合起书本回顾下所学的知识,复述下书本内容,在接触新知识时,你有没试着把他们和已知联系起来,或者找找书本外的例子,如果答案是没有,那么对不起,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的样子。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作一条链子,把知识比作一颗颗的串珠,那么学习的过程就是往细链上串珠,却任由他们从链条的另一端掉落,那么怎么才能让串珠留在上面呢,答案是打一个结。很多人都反感检索,因为检索是对大脑的审判和挑战,这无疑会带来痛苦,但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只有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更持久。

        学习分三步。(1)编码,看着演练的过程不用笔记本记录,通过大脑把感知的东西转化成化学与生物形式的信息,形成一种心理表征,这个过程叫编码。大脑中的这些心理表征书中称谓记忆痕迹,它们就像是我们记在笔记本上的几句话,只是短期记忆。(2)巩固,简单来说就是重复练习,得到纠正,然后再练习,这个过程都是在短期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不花费太多的脑力。前面提到的“看起来很努力”的学习行为,其实都止步于巩固,而没有继续到第三个步骤--检索。(3)检索,把短期记忆巩固成长期记忆,就必须把练习做扎实,同时不断地自我监测,逼迫我们把所有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行成一个“检索线”,最终形成心智模型。

        其次,在刻意练习的基础上,作出优化和拓展。刻意练习的三部是:专注、反馈和修正。在这基础之上,间隔学习比连续学习效果要好。比如,一个八小时的课程,一天学习四小时分两次(在两周里)学完,要比一次学完好。这样可以给大脑一个缓冲时间和回忆的刺激。穿插学习不同的内容,比学习单一内容好。道理和上面的类似,不停的折腾就是为了刺激大脑,这样可以加强记忆。

        最后,在符合心理学的基础上,打造出符合自己的心智模式。根据《思考,快与慢》的研究成果,人有两个系统。系统一:速度快,靠直觉做判断;系统二:速度慢,靠理性分析。两者各有利弊。一个东西飞过来,我们会立刻躲开,而不会去考虑那是一块石头,还是一团棉花,这用的就是系统一;我们来到玻璃栈道上,看到下面万丈深渊,但还是敢走过去,这用的就是系统二。读后感觉学习时要防止记忆扭曲,人的记忆是会骗自己的,学习时不能随心所欲,要是用科学的方法建立知识体系。同时,用客观的方式来对自己进行评估,例如进行测试。

        保持“成长心态”,并且有执行力。当然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会很谦虚的去学习,即使犯错,也会欣然接受。当人懂得了一些的时候,就倾向于固步自封,认为你有你的道理,我有我的道理,犯了错误,总会找些理由。当开始找理由的时候,人就开始停止成长了。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去做。对于正在做的事,要多思考,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对于还没开始做的事,要少思考,赶快去做。

        给学习者的五条建议:1)学会巩固记忆 2)打造自己的心智模型 3 )学会举一反三 4)学会构建概念 5)注重学习迁移

        做一个终身学习者。第一,终身学习对大脑有益,大脑整合记忆的区域--海马体,会通过学习产生新的神经元。第二,影响学习的几个因素,教育文化营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基因仅决定了一个孩子的求知欲更旺盛一些。第三,如何放大你的智力,1)抱有成长心态  2)学习的执行力  3)向专家一样思考,自律,严谨,加强自我锻炼,树立目标。

        多做检索和反思,思考自己工作中的问题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要在平常的工作中做到投入,如果“心流”体验多,会有助于自己的专业产生独特的理解和领悟。

        教会学生学习的时候,第一个就是要解释学习的过程,让孩子知道记忆是如何留在大脑中的,而不是叫教授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多创造“合意困难”,同时保证教学的透明度。让学生理解你的教学意图,清楚自己的学习进度,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认知天性》这本书,让我们看清了一些学习的误区,在刻意练习的概念上进一步深化了记忆的方法,认清了学习的本质。

                                      2021.7.13

相关文章

  • 未知与已知的连接 ----读《认知天性》

    曾听樊老师讲述一本《认知天性》的书,完全颠覆我以往对记忆力和学习方法上的认知。又参与张老师与新教师一起分期...

  • 34/100 人有4种认知,专家说,这两种认知的人,没必要参加私

    人的认知一般有四种: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未知的已知,未知的未知。 已知的已知,也就是我们明白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

  • 关于认知

    认知可分为三个领域: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未知的未知;“知”是事实与解释的综合体。事实是最初始的由动作、物品等构...

  • 已知推测未知,能让我们做出好的选择吗?

    - 已知与未知之间 - 已知推测未知,能让我们做出好的选择吗? 已知与未知之间,我们总想透过已知看到未知。 当我们...

  • 12.31 打开未知之墙

    人的认知——已知的已知,已知之未知,未知之未知。通过系统的学习,物理学、生物学、复杂科学底层的知识体系来认识世...

  • 简说恐怖片——《李碧华鬼魅系列》

    奥尔德斯赫胥黎说:这世上充满着已知和未知,连接二者的是认知的大门。人类基于恐惧的来源除已知范畴内,哲学层面的恐惧即...

  • 已知与未知

    中國未來的社會,最大的變革就是從‘已知社會’走向‘未知社會’。已知社會的紅利期已過,未知社會的紅利期才剛剛開始⋯⋯...

  • 未知与已知

    你的现在由过去决定,但是你的未来由现在决定。 -------------------Johnson 一直憧憬着的未...

  • 未知与已知

    我们怕未知 未知是迷茫 是不知所措 是站在无人的荒漠里找不到方向 是眼前迷蒙的雾 是内心不断涌起翻滚的焦虑 我们怕...

  • 已知与未知

    人们对于未知事情的好奇 总是油然而生 有恐惧有憧憬 但对已知事情的态度 却往往是乏味逃避 有排斥有麻痹 我们都是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未知与已知的连接 ----读《认知天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xfsp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