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历来是一个富饶的地方。曾经有古代四大文明的古罗马文明的积淀;经历了黑暗而又漫长的中世纪,是意大利人首先挑战教会,呼吁人性的解放,破除禁欲主义;在文艺复兴的璀璨光芒下走出了米开朗琪罗,拉菲尔,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等文艺巨匠;十七世纪的古典主义,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欧洲历来是一个不缺少思想、精神长明灯的土地。
经历了英国的工业革命后,整个欧洲又呈现出了一派新气象。在长达几世纪的精神文明洗礼后,欧洲终于迎来了物质文明的大跃进。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带动了生产力的几何数字的增长,诞生了一种新的阶级:资产阶级,一种新的政体:资本主义。一方面,这种制度的弊端启发了许多优秀作家的创造力。另一方面,社会财富的空前集中和再生产,的确给人一派繁荣的感觉。
从这些方面来看,欧洲似乎是丰裕的。事实上,大多数欧洲人都被假象蒙蔽了。
否则,否则不会爆发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周期性的危机,资本的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不可避免的矛盾,使人们第一次意识到欧洲的短缺。这是资源的短缺,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自然资源,这又是需求的短缺,这时欧洲迫切需要拓展它的所属地,不仅满足生产的所耗和产品的倾销。
两次世界大战是公认的非正义战争,对欧洲的某些国家,例如典型的德国是一种无法磨灭的耻辱。但有一点我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素以严谨著称的德国,歌德的祖国,马列的故乡,会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扮演屠杀犹太族的郐子手形象。为什么一贯绅士派头的英国人,浪漫多情的法国人,会毫不犹豫地放弃日常的生活,投入到凄风惨月的战争中去。是因为他们都太野心勃勃了吗?我认为不是。
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只是表面现象,究其本缘,我认为是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在潜意识里左右了他们。这一点在德国人对待犹太人的方式上暴露得最明显。犹太人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居无定所,受尽欺凌和不公平待遇,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这为它们带来了杀身之祸。与其说是日耳曼民族的民族优越感的作用,不如说是他们担心犹太族会取代自己的世界地位。资本主义的原始资本通过剥夺他人的财富为起点,它要发展下去就必须不断投入再生产,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永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资源。
欧洲的短缺可见一斑。
事物的发展规律总是遵循从物质到精神的顺序的。但在欧洲,精神文明的高潮—文艺复兴和物质文明的高潮—英国工业革命前后几百年的时差,造成欧洲人普遍的人格缺陷。对金钱、财富、权利的高度崇拜,这也是爆发二次大战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见,精神指导是必不可少的,还必须在适当的时机出现。
50多年过去了,战争离我们并不远。国际政局上的你争我夺,亚洲一些地区纷飞的战火不断提醒我们一个事实:欧洲的富裕和短缺将继续在国际事务中起重要作用。也许更有道德感的欧洲会成为牵制美国的一支生力军,成为平衡世界局势的支撑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