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1,象山文集序(庚辰)

21,象山文集序(庚辰)

作者: 王嵘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3-10-30 11:23 被阅读0次

《王阳明全集》第七卷-----《文录四》第21篇《象山文集序》(庚辰)

[原文]

【22.1】

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  授受曰:

“人心 惟危,道心 惟微,惟精 惟一,允执 厥中。”此  心学  之源也。

“中”也  者,“道心”之  谓也;

“道心  精一”之谓  “仁”,所谓  “中”也。

【22.2】

孔孟 之学,惟务“求仁”,盖 “精一”之传 也。

而 当时 之弊,固已 有 外求 之者,

故 子贡 致疑于 多学 而识,而以 博施济众 为仁。

夫子 告之 以“一贯”,而 教以 “能近 取譬”,盖 使之 求诸 其心也。

迨dài于 孟氏 之时,墨氏之  言仁  至于 摩顶放踵,

而 告子 之徒 又有 “仁内 义外”之说。心学大坏。

孟子辟“义外”之说,而曰:“仁,人心也。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又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

【22.3】

盖王道息而伯(bà)术行,功利之徒  外假  天理之  近似  以济  其私,

而以  欺于人,曰“天理  固  如是”。

不知既无其“心”矣,而尚何有所谓“天理”者乎?

自是而后,析“心”与“理”而为二,而“精一”之学亡。

世儒之支离,外索于刑名器数之末,以求明其所谓“物理”者。

而不知吾心即物理,初无假于外也。

佛、老之空虚,遗弃其人伦事物之常,以求明其所谓“吾心”者。

而不知  物理  即吾心,不可  得而  遗也。

【22.4】

至宋  周程二子,始复 追寻  孔颜之宗,而有“无极而太极”,

“定之以  仁义中正  而  主静”之说,“

动亦定,静亦定,无内外,无将迎”之论,庶几“精一”之旨矣。

【22.5】

自是 而后,有  象山陆氏,虽其  纯粹和平  若  不逮于  二子,

而  简易直截,真有  以接  孟子之传。

其议论开阖,时有  异者,乃其  气质意见  之殊,

而要  其学之  必  求诸心,则  一  而已。

故  吾尝  断以“陆氏之学,孟氏之学也”。

而  世之  议者,以其  尝与  晦翁之  有同异,而遂  诋以  为禅。

夫  禅之说,弃人伦,遗 物理,而 要  其  归极,不可以  为  天下国家,

苟  陆氏之学  而果  若是也,乃  所以为  禅也。

今  禅之说  与  陆氏之说,其书  具存,

学者  苟  取而  观之,其  是非  同异,当有  不待于  辩说者。

而顾一倡群和hè,剿chāo说雷同,如 矮人之 观场,莫知 悲笑之所自,

岂非  贵耳贱目,“不得 于言,而勿  求诸心”者  之过欤!

夫  是非同异,每起于  人持  胜心、便旧习  而是  己见。

故  胜心、旧习  之为患,贤者  不免焉。

【22.6】

抚守  李茂  元氏  将  重chóng刊  象山之  文集,

而请  一言  为之  序,予  何所  容言哉?

惟读  先生之  文者,务求  诸心  而  无以  旧习、己见  先焉,

则  糠kāng 粃bǐ  精凿  之美恶,入口  而  知之矣。

[译文笔记]

【22.1】

圣人的学问,就是心学。尧、舜、禹这些圣人一脉相承的心法是: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性一,允执厥中。”

这句话就是心学的源头。

“中”说的就是“道心”。而道心精一称为“仁”即所谓的“中”。

【22.2】

孔孟的学问,只致力于“求仁”,这就是“精一”思想的传承。

当时已经出现了外求的问题,所以子贡才会怀疑“多学多识”的说法,

他认为只有“博施济众",才算是“仁”。

孔子给他讲了“一以贯之”的道理,并且以“能近取譬“的方法来教导他,这是孔子教导他要从自己心上去寻求吧。

到孟子的时代,墨子说“仁”就是“摩顶放踵”,而告子之流又有“仁内义外”的说法。到了这个时候,心学已经没落。

孟子批驳告子“义外”的说法,他说:“仁,人心也。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他又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

【22.3】

王道日趋衰微,霸术日渐盛行,那些追求功利的人,打着与天理近似的旗号,以满足自己的私欲,为了蒙骗他人,还说“天理本就如此”。

这些人不知道自己的“心”都已经没有了,哪里还有所谓的“天理”呢?从此往后,把心和理一分为二,“惟精惟一”的学问也就消亡了。

世儒的学问支离琐碎,外求探究刑词名称,礼器数量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情,以求明了所谓的“物理”。他们却不知道“吾心即物理”,从一开始就不需要假借外求。

佛家、道家的学问又落人了空虚之中,想通过遗弃人伦事物之常,以求明悟所谓“吾心”,却不知道“物理即吾心”人伦事物之常是不能遗弃的。

【22.4】

到了宋代,周子、程子开始重新追寻孔子、颜子的学问根本,然后有了“无极而太极”“定之以仁义中正而主静”之说“动亦定,静亦定,无内外,无将迎”之论,他们的这些说法都非常接近“精一”的宗旨了。

【22.5】

在此之后,又有陆象山的学说崛起,其学说虽不像周、程二先生那样纯粹平和,但是极为简易直接,真可以说是直承孟子的心法。

他的言论表达,常与孟子不同,那是因为他的气质、主张有所不同所致,而他学问的重点在于必求之于心,这与孟子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我曾断言,“陆氏之学就是孟氏之学”。

而社会上那些指责陆氏之学的人,是由于陆象山与晦翁的学说不同,

于是把他的学问认定成“禅学”。

而禅学是要人遗弃人伦物理,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不能用来治理天下国家。如果陆氏之学果真如此,那就应该算是“禅学”。

可今天“禅学”与陆氏之说,都有各自的著作,学者只要取而观之就自然明了,它们的是非差别根本无须辩论。

而现在是,一倡百应,抄袭附和,这就如一个矮子去看热闹,,被人遮挡,而搞不清哭笑从何而来一样。这样岂不是重其所闻,轻其所见,犯了告子“不得于言,而勿求诸心”的错误!所谓的“是非同异”,都跟人们怀有胜心,安于旧习,固执己见相关。所以,胜心旧习所导致的问题,有时连贤者都难免。

【22.6】

抚州太守李茂元准备重新刊印陆象山的文集,请我写篇序言,其实何须我再多言。

唯望诸位在读陆象山先生文章时,务必求之于心,而不要把旧习、己见放到前边。

如此,陆氏之学的好坏,就像糠秕和精米的区别,入口便能知道了。

[注释]

①象山:陆九渊(1139-1193),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而其山形如象,故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江西抚州市金溪县陆坊镇青田村人。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朱熹齐名,史称“朱陆”。

伯术:王霸之术。“伯”通“霸”。

相关文章

  • 定稿

    《象山文集序》心得 这个星期我们学习了《象山文集序》。《象山文集序》是抚州太守李茂元准备重新刊印象山先生文集,...

  • 心学驿站:象山文集序21

    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中也者,道心之谓...

  • 学阳明心学 023

    《象山文集序》,阳明先生在阐述陆象山心学经典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心学作了一个注解。 陆象山就是陆九渊的号,字子静,世...

  • 《象山文集序》 相关知识

    人惯以“陆王”并称陆学、王学两大心学学派,主要是因两者在心学宗旨归向、思想进路、本体功夫等诸方面有很大相同点。...

  • 22.象山文集序

    【22.1】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中...

  • 王阳明|象山文集序

    圣人之学,心学也【1】。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2】。此心学之源也。中也...

  • 22.象山文集序 辛巳

    【22.1】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中也...

  •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原文版)阅读笔记(21)

    廿四、答伦彦式书 1、本篇启发、感悟: ①阐述主旨类《象山文集序》里“定性,动静”之概念。心本无动静之分,心一而已...

  •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原文版)阅读笔记(19)

    廿二、象山文集序 1、本篇启发、感悟: 涉及理学,概念用词引文较费解,暂悉其大意,后续再参考相关资料作深入探究、体...

  • 致良知《象山文集序》读后感

    22、 象山文集序 辛巳1521年 22.1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1,象山文集序(庚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zph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