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天的读书变现训练营,足够你养成坚持读书的习惯。坚持读书的习惯,你将一生受益。
30天很快就过去了,紧张,兴奋,每天通过学习阅读,用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文字完成作业,进行打卡。白天晚上脑海里挥之不去的都是听的课,读的书。
30天,已经在改变我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改变了我的认知系统。
我的人生已经走过了一大半,此前未曾有太多的波折,也未曾有太大的成就,一生平淡得乏味可陈。现在已经退休几年了,原以为此后的人生更加波澜不惊,只剩下日薄西山逐渐暗沉……不免黯然神伤。
罗振宇老师说,现在人的寿命都很长,百岁人生,60岁就退休,罗振宇老师说,现在人的寿命都很长,百岁人生,60岁就退休,这以后的几十年你让我怎么过——这同样是我和许多人一样的心结。
听了小冰老师的课,我的内心听到了一个声音,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我在小学三年级读了第1本长篇小说《桐柏英雄》,若干年以后,刘晓庆、陈冲、唐国强主演的电影《小花》,就是据此改编。比我高一级的二姐从学校图书馆借回来的,上下两册,她看完了上册看下册,上册就归我看。从那以后仅在一个小学阶段,我就阅读了上百本小说,常常因上课看书被老师批评,常常因晚上不熄灯,甚至钻在被窝打着手电看书被母亲吼,“你的眼睛还要不要了”,曾经希望将来能够做的工作,就是图书管理员,可以成天泡在书的海洋里。
几十年过去了,那种手不释卷的日子逐渐远去了,对读书的热爱逐渐淡漠了,阅读的技能也弱化了,读得少读得慢,记住的留下的就更少,还美其名曰享受当下,更没有想过要让阅读变得更有价值。读书变现小白体验营唤醒了我,正式营的30天吸引着我,我来了。
——我遇到了小冰老师,遇到了手把手教你读书引导你思考的干货满满的读书变现的课程,遇到一群天天甩着小鞭子的班委,还有一大群比我优秀还比我努力的同侪。
每天听课阅读学习,写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练习拆书、听书、荐书。日子过得紧张充实快乐。这是我最近几年中作出的最正确的一个选择!相见恨晚!——不过,也正是最好的时候。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有两个,一个是十年前,一个就是现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式方法,读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式方法,读书变现课程伊始,老师首先送给我们的干货就是阅读本。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用脑用心是主干,用眼用口用手是鼎立的三足。阅读本就是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首先要搭建这样一个稳健的框架。雁过留声,读书留痕。记下的点滴既帮助我们记忆,更帮助我们思考。
这阅读本中,有些东西似曾相识,比如用苹果阅读法摘录重点的词句,名称不同,意思相近,这种方法其实平时也知道,只是真的没有养成习惯,没能坚持在阅读时使用,猴子掰玉米,走着走着就把它弄丢了。
现在,老师让我们从0开始,用空杯心态从头开始,用好阅读本,重塑阅读习惯。
想读书又不太会读书的人往往都有这样一些问题,比如:怎样快速的读完一本书,如何高效读完一本书,读完以后如何能够尽量记住书的内容,以及如何长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这是许多人的痛点。老师的课程,逐一地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怎样快速的读完一本书,像那些天才一般,一目十行呢?
首先是要刻意训练去掉声音,借助手指的引领,变读书为看书;看书时要一眼看一片,变文字为画面,减少眼球的聚焦频率,;还有就是寻找关键词,比如名词动词,变平均用力为突出重点。
以前总是很奇怪,那些天才们是如何做到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现在发现,如果我们老老实实的按照老师的这些方法去刻意的训练,早晚我们也能成为奇迹。
想想每个人读书学习的过程,一开始从识字到读书是先放声读,叫做朗读。 这个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用手指着书,一个字一个字读过去,叫指读。随着年级升高阅读量增加,老师会要求学生戒掉指读的习惯,不再用手指着书,而是用眼睛看着书不出声的默读,说这样会读得更快。默读的过程中间,内心其实还是有一个声音在读,只是不出声而已。
这样的阅读方法一直延续到我们成年,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只觉得自己读书的速度慢,读不快,却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
现在我们再次拿出手指,我们的眼球随着手指横扫过一行一行的文字,眼球看的是光,内心读的是音,光速远比音速快,就像闪电和打雷,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打雷,眼球随着手指的快速移动已经横扫了一大片的文字,而内心的声音,那个默默读的声音却明显的跟不上,自然而然的这种声音就会逐渐的弱化,逐渐的减少,直至最后消失。阅读的速度自然也就提高了。
这就是简单易操作的手眼协调法。达到一定的程度以后,这种方法也同样会弱化,我们也可以不再借助于手指的引导,同样可以达到快速阅读的效果。
那么小学老师在指导小学生练习阅读的时候,是否可以在学习的那么小学老师在指导小学生练习阅读的时候,是否可以在学习的初期允许学生用手指引导进行出声读;第二阶段,训练学生用手指引导不出声读,进行默读;第三阶段训练学生加快手指移动的速度,逐步弱化减少默读中的那个声音;最后即使不用手指引导也能提高阅读速度。如此训练,是否可以使学生们在阅读练习中少走弯路,早日提升阅读的速度,早日养成长期爱读书的好习惯呢?
有心的老师和家长不妨一试。
都说开卷有益,这话本身没毛病。
问题是现在有两个情况,一是书太多,据业内人士透露,仅中国大陆每年有约40万种图书出版物,全球的没法统计。二是现代人的时间太宝贵,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时间要花在最值得阅读的书上。
选书就成了个技术活儿。
老师在课程中给我们指点了迷津——首先要明确选书的方向。
第一类,读中外文学经典。文学经典都是经过了时间的粹炼,历史的沉淀,它构成人类的文明,是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一个管道;读名家名篇,金庸,张爱玲,王小波,席慕蓉等等;各类科幻小说,从世界观到宇宙观,它能扩大我们的格局;读我们祖先的各种古文,那种一言概千语的高度凝炼,能够最真实地再现先人的生活和思想。
第二类是阅读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有各种版本,要挑选官方认可的版本,豆瓣评分高的,最好是名人自传,可信度更高。如果能够大批量地读同一类人的传记,有主题地去读,阅读效果会倍增。
第三类是读一些口碑杂志。好的杂志是很多人的阅读丢失地,很多人都不重视,甚至是一块盲区,而事实上,如“知中”“嘉人”“悦游”等等,它们都能让你吸收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知识。
第四类是可以阅读一些提示社会现象的“解码书”,如《遥远的救世主》《天幕红尘》等等,这些书的文笔可能不怎么样,但它们能提示很多事实,以及事实背后的真相,帮我们积累生活智慧。
老师这是提醒我们,千万别成为那种书读得越多越傻的书呆子,而要因为读书而成为一个让人“害怕”的人。台湾奥美的一篇获奖方案里就是这么说的:“我害怕阅读的人。当他们阅读的时候,脸就藏匿在书后面,书一放下就以贵族王者的形象在我面前闪耀,举手投足都是自在风采,让我明了阅读不只是知识更是魔力,他们是懂美学的牛顿,懂人类学的仿古,懂孙子兵法的甘地,血液里充满答案,越来越少的问题能让他们恐惧,仿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习惯俯视一切,那自信从容是这世上最好看的一张脸。”
这不就是古人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吗?原来如此。
要真正从新出版的书籍里选出高价值的读物,还需要从硬思维和软思维两个角度出发,既要从数据入手考虑市场的需求,也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市场有这个需要,我刚好有这个能力,相当于“你有病,我有药”,一拍即合才能水到渠成。
选书等于选题,一个好的选题就已经让自己赢在起跑线上了。
近日,对课程一再地进行复盘,每次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老师一再提醒我们,要直接去和世界上最顶级的思维去进行对标,和最顶级的人去做对标。
想起《孙子兵法》里说:“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难怪老师说顶级的思维其实都是一种心法。把最高的山顶作为人生攀登的目标,从脚下的每一步开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向目标迈进。
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标杆——
学习方法、读书方法,有谁能比费曼更牛?他的一个笔记,让很多物理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他的一句话,就让妹妹成为了天文学家。
他的一句什么话能有这么大的魔力?
费曼给14岁的妹妹送的生日礼物,是大学天文学教科书。上初中的妹妹心有疑惑,他对妹妹说:
“你从头读,尽量往下读,直到你一窍不通时再从头开始。这样坚持往下读,直到你完全读懂为止。”
你有没有觉得它太过简单,有点愚蠢了?我和你一样,就连核聚老师一开始都是这样的感觉,所以对它是不屑一顾,如弊履般弃之不用,直到当他被一本看似简单的书《童年的秘密》给卡住的时候,想起这个方法,用上这个方法:
读哪儿卡住了,从头开始读,再卡住,再从头开始读,直到完全读懂为止。
一个看似最简单不过的方法,帮助核聚老师从阅读一本书中,精通了一门学问。
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要的事情坚持做”,我听过也就听过,如风一样过去,并未在意。今天我想起它,突然发现了他们的相通之处。
一个最简单的方法,蕴含着最深的哲理:你把这最简单的方法反复做,坚持做,就像一滴水不停地往一块石头上滴,最终能将这块石头滴穿;你在唐古拉山上看到的那滴泉水,可曾想过它会变成长江黄河奔流不息。
一个最简单的读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它不仅能帮助我们读书破万卷,关键是它还能帮我们读破万卷书,把读过的书都能读透读懂,化作自己的智识,自己的见解,融入自己的血液,再也不会忘记。读过的书是汗牛充栋,收获的是学富五车。
而我们存在的问题太多的就像猴子掰玉米,今天看见这个方法好,试一下;明天看到那个方法也不错,试一下;后天再来一个,前两天的早已抛诸脑后。如此一路走一路捡一路丢,到最后可能什么也没真正留下。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在辛辛苦苦、忙忙碌碌中虚度了时光,蹉跎了岁月。
现在回到起点,从0开始,用最简单的方法,去做最有意义的阅读,同样可去做一切值得做的事,用一滴水,去洞穿一块石。
写作与阅读是一对孪生姐妹,有了阅读总会有写作,有了输入总要有输出,这是一良性的管道。
创作方法,最具可操作性的顶级作家当数纳博科夫,他的卡片创作法让他的写作如拼接乐高积木般轻松愉快;同为顶级大师的钱钟书,他学贯中西,却始终保持一个书架的藏书,其他的内容都以读书卡片的形式保存下来,一生积累卡片、读书笔记近10万张。想我如此平凡庸俗之人居然有两个书架的书,仔细看看是真没几本是真值得永久收藏的。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这是中国的老子在几千年前说的,却是卡片阅读法的精髓。
再高的楼也是从地基开始,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再大事业也是从小事做起,再难的事情,把它分解成一件一件的小事,也可以找到容易切入的点。
写作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件很难的事,不然名作家也不会这么稀缺。但是这么难的事,将它化解开来,也同样可以找到容易的点。
纳博科夫的方法告诉我们,你无法一下子写出一本书,一天写一张卡片总是可以的吧。一张卡片300个字,一个小学生的一篇作文还要500-800字呢。如果一天写三张呢?一年就有1000张。这一千张小小的卡片上,可以积累多少素材呢?
钱钟书一辈子写有十万多张卡片,按他的实际阅读写作时间算,也基本就是平均一天3-4张的量。就这一个小小的动作,因为长年累月坚持在做,它成就了一代著名的作家和文学研究家。
现在你看到这张卡片的力量了吧。当你需要运用这些卡片时,它们可以像乐高积木一样,它可以充满魔性,在你的手中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玩法,变幻出各种各样的你都想象不到的奇妙景观。
哦,小卡片你好,我仰视你。
人的一生其实都是在不停地进行着输入和输出的循环往复, 不管你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不管是自然的、物质的或者是精神的,也不管是有形的无形的抑或是有声的或者是无声的,这输入和输出两兄弟就从未停止过它们的工作,正因为有了它们的不停息的劳作,生命才有活力,思想才有意义,生活中才有了各种的五彩缤纷。
30天的读书变现训练营,帮助我们打通了这条输入和输出的管道,帮助我们养成每天读书思考写张卡片的习惯,最终成就我们想成就的自己。
我已经退休了,生命开始走入夕阳。那又怎么样呢?现在的天黑得很慢,不管未来的路有多长,选一本好书,准备几张卡,每天读点书,思考点问题,写点东西,记录下生活的点滴,这就够了。
如果还能对他人有点影响,有点帮助,这就更有意义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