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统编新教科书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个常见的瓶颈问题:历史老师不是不会讲,而是爱把教科书上每一句话都展开来讲。为了讲清楚,老师们费很大力气去找论文和学术著作,并不辞辛劳地澄清众多晦涩的历史概念、设计学生活动,可谓事无巨细。但每节历史课只有40或者45分钟,有限的时间和庞大的信息量形成了矛盾,不少老师完不成教学任务,甚至到下课才讲完教科书的一个小段落。从北京地区的一线教学实践看,赶课时成了最关键的任务,留给探究问题、涵育素养的空间就很少了。不少老师主张,删繁就简挑选重点讲,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方式,这一观点有较大合理性。
从教法来说,不遗余力地展开每一个问题是不可取的,因为把所有内容都当做重点就意味着没有重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只有删繁就简有所侧重,才能真正意义上突出重点。但如果删繁就简的结果是若干散乱的知识块,或者与这一课的主题不吻合,即便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效果也不会好。因为如元谋人、北京人、半坡遗址、良渚遗址这样的内容,呈现出的不是历史,而是历史概念。如果简单随意地分解知识,不仅课堂是碎片化的,而且学生脑海中并没有形成知识框架。
因此教学的最佳策略是,既要遴选重点内容,更要把重点内容串联起来,从而使学生头脑中拥有上位观念,这就是抓大概念的做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