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苜蓿,有的上海人不晓得是啥,但是侬讲“草头”,那是妇孺皆知,它是春季餐桌上的一道时令菜。因为行俏,农家大棚里也开始栽种,现在是一年四季都有。苜蓿的称呼因地而异,在江苏,被称为“金花菜”,在浙江,则称作为“草籽”。

苜蓿的原产地并不在中原地区,据史料记载,它是汉代张骞二次出使“西域”时与大宛马一起传入中原地区的。开始仅是作为大宛马的饲料之用。
苜蓿含有大量的粗蛋白质、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B族维生素,维生素C、E及铁等多种微量营养素。不仅可用于家畜饲养,也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人们主要食用苜蓿早春返青时的幼芽,苜蓿芽营养成分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且仅有很少的糖类,热量非常低,是一种上佳的高纤维低热量食物。
在春季,上海人家里常烧“酒香草头”,做法是先将草头去老梗、败叶,只保留三片叶子的嫩头部分,这有点像采茶的功夫。洗净后在清水中浸泡半小时,以防残余的农药。
炒前沥干水分,油锅加热至有冒烟迹象时,投入草头,不断翻炒,加生抽,稍许洒点白酒增香,草头断生柔软即可出锅。
草头是非常吃油的尤物,油多或油少炒出来的味道就大不样,喷洒了白酒以后,散发出的异香才是最诱人的美味。
家常还有种吃法:将草头在开水中焯过,挤干切碎,加入生抽、香油凉拌即可,别有一番风味。
“草头圈子”是本帮菜馆的招牌菜,家里一般是不烧的,主要嫌清洗猪大肠太麻烦。饭店里将洗净的猪大肠先焯水,切段后下油锅煸炒,加葱、姜、冰糖、料酒,注水,转小火焖一小时以上,再改大火收汁勾薄芡,碧绿生青的生煸草头打底,上面是浓油赤酱的圈子,红的是红的,绿的是绿的,赏心悦目,筷子一夹入口,软软糯糯的圈子,在嘴里轻轻地咀嚼几下,就滑入五脏庙里。

如果觉得油水太足,就再搛一筷鲜嫩爽脆的草头,味道即刻得到中和。草头圈子味道是好的,但此猪内脏是高脂肪、高胆固醇之物,多吃了点,心中未免有些忐忑不安。
去上海郊县崇明岛,不管是农家乐的饭桌,还是大饭店的筵席,多半有一盆开胃冷菜“草头盐齑”。一筷进口,满嘴生津,咸酸甜辣恰当好处。现在,草头盐齑和崇明老白酒是游客在崇明旅游的标配。
在上海郊县,农家还喜欢用草头和糯米粉做饼,称作“草头塌饼”,春季逛古镇,能看到专门出售草头塌饼的点心铺。
七十年代在淮北农村插队务农,当地农肥缺乏,生产队在大田里种植苜蓿,当它绿盈盈长滿田野时,又将它犁入地内。当时不懂,问老乡方知是作绿肥之用。我们也没有反应过来,这个东东就是上海人餐桌上的“草头”,如果晓得,一定会拽点回来炒着吃,聊解思乡之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