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智慧的科学。是探寻人类的感知力,思考力,和行动力的根源和表现的学科。
这里面也包括人工智能的机器研究。
阿瑟克拉克在其代表作《2001太空漫游》中,描述了一台超级计算机哈尔。哈尔有着温柔的性格和幽默的口才,还吓得一手好棋。
它是太空船船员的左膀右臂,走入宇宙简直不能没有它。这部科幻文学作品以及后来改变的同名电影因为太过精彩,可以成为我们对人工智能的直接形象的理解。
一台超级计算机不仅拥有广博的知识,还要超级的运算和推理能力。它简直被各类知识填满,还有可以告诉回答问题的处理器。
它只是不懂人类的标志性情感,爱和恐惧。除此之外几乎是万能的。当然,直到系统崩溃。
开发人员积极努力甚至满怀兴奋地试图打造出超级机器人,不仅为了替人类解决很多问题,更因为人类心性中有一部分私自和无能,希求有灾难,困难时,有人可以代劳。
然而目前为止,我们可以看到最顺利的事情还是,像从航空公司订票等程序性事务性的工作。还是不能要求人工智能有细腻的人类一样的感情。虽然它们的确越来越精巧。医疗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成为医生的得力助手,甚至提供建议的“人员”,但不应该指望它们完全取代医生,要知道医生 还会“望闻问切”不是吗。
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人类智慧二元论的主张。也就是说,人的心智并非物理存在之实体,也就是说不是肉体,不是物质的。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说明人的自我认知和实证都是源于思考能力。因此笛卡尔认为人类思维属于精神范畴,而非肉体的物质范畴,虽然他们之间互相作用和影响。
感官与思维之间需要互动。思维要通过感官,比如眼耳鼻舌意和触感等来接纳。这些天的最尖端的人工智能已经植入了仿生学的机能。所以问题的答案在整个世界中。
大脑无疑是思维最重要的器官。虽然我们的身体也可以认知和记忆,但数据的统合要在大脑中进行。我们必须理解和充分肯定身体在认知处理过程中的作用,但同时要积极地运用大脑这宝库。我们的感官收集信息,大脑处理和统合,然后产生情绪。
情绪反应再进而影响我们的决策,很多人类反应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比如对蛇的恐惧。常见的恐惧症往往是与远古记忆中的威胁事件相关的。比如蛇与蜘蛛恐惧症,恐高症,广场恐惧症等等。我们的祖先在数千年的演化中,有了区分利弊,感知危险,总结经验的能力。
比较现代的恐惧症也不难看出是有根源的,比如搭乘飞机的恐惧症状。还有一些恐惧症是因为各人对于某种刺激的接受能力,和文化观念上的感觉,甚至直觉。
比如,腹语恐惧症,假人恐惧症等。稍微有些打破了我们通常的物理学的因果观。
除了恐惧,还有恶心等抗拒的感觉,比如我们对体液和其他带菌体感到恶心。对某些特定的行为恶心等等。
心理学家明确提出一个研究结果是,厌恶感是道德判断的驱动器。当然除了嫉妒这种情绪产生的厌恶除外。
人类心智显然是有电脑处理器所不能代替的部分。这不仅仅是单纯指感情方面,也就是感性思维方面。这里讨论的不如说更接近理性方面。推理和决策,对于计算机来说是一套系统的计算程式,而对于人类大脑来说则是综合分析,调动世界知识来成就的智慧的行动。
个体相对来说即使无知,我们也能够借助外力,如果把人类也比喻成一台机器的设置的话,我们的外置存储器是整个世界。并且是多重多面多样性,极为复杂精妙,欲说难言的系统。
自信一点吧朋友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