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侵权删除
“我喜欢石头,由石头组成的山我更加喜欢。对于日行万里的风和云都是慌忙匆促的,石头是一动不动的屹立在原地坚守自己的一切。”
“人就像风儿云儿一样,总是在寻找前方的答案,我的答案在哪里呢?”
初生的云霞划过宁静的天空,赵晓远远眺望远方升起的太阳。
与地平线一起,一撮最新颖的光线透过云朵射向浸入云海的山。赵晓抬眼凝望山下凝实的云层,她眼神中泛起红晕。
无数个这样的早晨,赵晓多次在山上渡过。山上的牧民每个月都见到这个女人,生活在三千米的牧民已经见惯了这些所谓的旅游者。牧民们的理解:这些人脑子坏掉了,花着大巴的钞票来看所谓的破日荒山。
三千米高的山在西藏不算多见,但三千米高处不能温暖的灵魂却是随意多见。
青远线,每日进出高原的车辆无计可数,进来的人都怀揣着梦想、活力、生命的期待走向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出去的人却是平淡无奇,看淡了云层下的生活。
青远线,赵晓沿着路边向下走去。来回渡往的车辆要他搭车,赵晓委婉的拒绝了,偶尔在路边和骑行的骑者聊几句。临近中午,赵晓到了清远线南边的一座村落之中,依旧每年所行的目的一样,来这里慰问一些认识的人。
清远线一路从内地到三千年多米的高原沿途荒僻、少有人烟。赵晓所去的村庄是清远线南面原野很小的一个村落。
斜半坡沥青路上走下一道人影,眼见的人影的面庞略有暗黄,头发慌乱,但步伐沉稳。
惦着农锄老人一惊,立马停下了手中的农活,迎了下去。
“是晓儿吗?你怎么瘦了。”
“婆婆,是我呀,连续多游览了几座荒山,随便的撮合了几天就有些消瘦。”
赵晓立马伸出手搀扶慌急的婆婆。
婆婆瞧了瞧眼前的人,恍惚想到了一些画面,但又摇了摇头。拉着赵晓的手,收拾起农具向家中走去。
高原的人肤色暗淡,接似黄土的颜色。但村落的人对待知识的尊崇却是可比肩他们信仰的山巅。
因为临近中午,各家各户升起烟袅,好闲的老幼依坐在各家门口,唠叨的说着家常事。
赵晓打量着这里百十人家的小村落,心中涌起感叹,不免心中生出怜悯。不着人烟的高原村落,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为什么会有那样的人生长呢?
华叶青赞婆婆在村庄上有极高的辈分,村上多数的村民都是婆婆的亲戚,但婆婆早些年跟人有不清晰的关系,名声很不好;这也导致赵晓所见多数人的冷淡。
午后,赵晓在婆婆家稍作舔息,心里思索了很多,她想起了几句话。
“山太远了,我的婆婆还在山上,我不想回去;但我婆婆还在哪?”
“如果,我没了,请告诉她我找到了那个人!。”
赵晓恍惚的记忆起许多画面,一狠心睁开了眼睛。她掂了掂手里的包,依旧在思虑。
村庄西南角有处院落,院落有几间石房,木篱笆正中有一墩粗壮的树桩,沿着树桩的脉轮大概有二十五圈。可就在一年前,院里的树死掉了,这个家庭也少了一个人。
赵晓走出屋子,坐到了树墩上,若有所思的看着远方的山。
一个穿长褂子的年轻人欣喜的走进了婆婆的院子,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道“你好,我是索家的长子,我特别仰慕您。我找您来聊天的。”
赵晓微笑道瞧了瞧年轻人,微笑说“你在那里工作或是上学呢?”
年轻人说“我在外上过学,已经毕业了。我现在已经有了工作,在过去上学的日子里,我非常喜欢您的书;并且我非常信仰您的思想。”
赵晓略有惊讶,平淡的等待这年轻人继续诉说。
年轻人说“您的那本书讲的是他吧!”
赵晓想了想,她答应了那个人的承诺,将他寻找的答案告诉她婆婆。但又不知道如何去讲,因为职业思维的强迫,她把她不擅长叙述的话著作成了一本书;去纪念那个美好的人。
赵晓说“那本书本来就是缅怀他的,但思想不是我的,而是他一直寻找的答案,他在内地的生活。”
婆婆扶着房门从屋子里边走了出来,听到赵晓提起了他的孙子。
赵晓和年轻人刻意的回避了之前的话题,今天刚好是他孙子离开人世一周年。但两人都清楚,这个确切的现实谁也无法避免的,而赵晓这次回来看望婆婆就是为了将她的书讲给婆婆的。
索姓的年轻人向婆婆问好。
婆婆和善的一笑,低垂着脑袋说“我那孙儿从小就想去外边生活,长大了就出去。他向下边去生活,几年才回家一次,就在一年前平白无故的死去了,也不知道他生日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婆婆咳凑了几声,见两人不愿意向他讲事,便继续说道“我的孙儿一直惦记着我,虽然他看起来做事比常人都笨,但他内心聪慧,人憨厚老实。几年前他走的时候,总是提起我对他讲一些关于我的事情。他总是想帮我找到以前那个告诉我“答案”的那个人。”
青远线最早出现于建国初期,支持国家战略而引进知识分子考察西藏高原,那一批人多数是中青年,抱着理想走出了一条路,多年后旅行者传开了这条道路便引当时的事件叫做——青远线。
赵晓看了看年轻人,叹气的说“华叶帮你找到了那个答案。”
婆婆吓了一跳,昏黄的面孔上滴下了汗珠,颤抖的声音说道“真的吗?”
赵晓和年轻人见婆婆紧张的快要摔倒,扶着婆婆回屋休息。
安抚婆婆后,赵晓回到了院子中,送走了年轻人,蹲坐在树墩上;拿出了一本新颖的书本,看了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