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体会㉒ 】回归教育的本质

作者: 宁都谢志雄 | 来源:发表于2019-03-12 11:05 被阅读140次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学习体会22

       今天是我参加勇气读书会的第67天,阅读了魏忠教授的《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的第五章《从愿景到路径》的第10—12节。

5.10  大学是一个实用的社区

       在美国有一种典型的大学教育的价值观:大学仅仅是工具,如果有好的事业和好的工作,为什么要继续读书呢?

        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中国,一个同学如果退了学,那就是天大的事情,即使到了今天,大学退学对于家里人和自己也是不得了的一件事情。但是,从事IT业的人这些年会发现,自己公司里面最优秀的员工,很大比例上,往往就是来自那些退过学的甚至没有上过大学的人。

       在批评中国的教育的声音里面,有一种声音是“功利化”。其实美国教育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来源于其彻底的实用主义和大学定位的纯粹性。

      中国历史上的大学都是外生性的。相对于西方的教育起源及其社区性质的定位以及实用主义的倾向,中国对于教育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并不是实用主义。

       信息时代,大学这个社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传统社会里面,之所以需要这个社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个社区是一个知识的聚集地。而这个功能在信息化社会将会被彻底冲垮。大学原有的社区交往功能、创新聚集功能也许还继续存在,但是需要我们在理念上和行动上积极应对。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古代用来鼓励人们读书的警句,也就是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和追求。“黄金屋”借用汉武帝刘彻“金屋藏娇”的故事来比喻荣华富贵的生活,“颜如玉”是指容颜如玉的美貌女子。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教育的功利思想严重,考高分是为了读好的大学,读好大学是为了找好的工作,唯分数论、追求升学率大行其道,本该得以重视的素质教育和品质教育就被大家忽视。

5.11  多元的选择,纯净的社区

       不断创造和否定自己,正是美国精神的实质,也是我们最缺乏的。我们今天讨论中美教育,不仅仅比较和学习其中好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从历史和背景中总结出背后的美国精神,以及值得学习的东西。

       美国人对于知识和成绩的狂热程度,远没有华人那么强烈,然而对于社区的迷恋,确是远远超出我们想象的。

       多元的社会给了多元的机会,每个人都会有符合自己个性和需要的发展空间。不同的是,在美国更多的父母将孩子送进私立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分数,更多的是因为价值观的认同。无论是西方的价值观,还是中国的价值观,还是教会的教值观,都没有问题,孩子需要一个稳定的价值观,一个稳定的友好的朋友圈,这个确实比成绩和大学的名次重要。

       网络时代对传统的价值将会产生更大的冲击。在线课程可以解决知识学习的部分问题,可以解放教育的功利方面的问题,但是育人的问题,绝对复杂得多。一个纯净的社区,一个稳定的价值观的形成、一个终身受益的朋友圈子,仅仅靠在线教育是担负不起来的。不过,如果不重视在线教育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颠覆作用和冲击,那也是致命的。

       在线教育在学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育人的问题仅仅靠在线教育是担负不起来的,一个纯净的社区环境、一个终身受益的朋友圈子等外在因素对人才成长都至关重要,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职责,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氛围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5.12  理想者的践行

       走进弗吉尼亚大学,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校园,更是大学精神的传承。在弗吉尼亚大学至今完整保留着杰斐逊的住宅原样,当年的杰斐逊就是在这里拿望远镜审视着学校的一举一动,践行着除了美国总统和独立宣言起草者外的自己更看重的校长的职责。

       1926年,35岁的陶行知来到了晓庄,这个至今在中国教育界没有被忘怀的人,决心改变只为上层统治者服务的办学方式,用平民教育“为中国教育寻觅新的曙光”。他认为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主张“到民间去”,还立下宏愿,要筹措100万元基金,征集100万位同志,提倡开设100万所学校,改造100万个乡村。身为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学生,陶行知用批判的眼光改造杜威的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用热血点燃践行者的火焰。

       践行者不仅仅是校长们和教师们,社会各界都用自己的方式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也许他们不是具有编制的区县教研员,也不是大学的教育研究者,但是都以自己的方式,促进这场革命的到来。

       我们的文化太复杂了,需要一场重新的革命和启蒙,回归简单,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践行的乐园,无论古代还是现在,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无论100年前还是今天,革命一定来自每个人最朴素、最本质和最根本的需求,而教育到底是培养天才还是培养人才和公民,就不要再争论下去了。

        教育工作者应该不忘初心,让教育回归到教育的本质!那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本质就是要提升孩子们的能力,打造孩子们面对未来、创造未来的能力。教育是一项培养人、塑造人和发展人的有意义的工作,教育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让他们能够自主自由而又充分地发展。教育要为学生创造自由选择的机会和宽松的发展空间,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的发展。符合学生需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就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社会的认可。无论怎么理解,教育的本质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教育应当让人的发展充满生命的活力,简单着,快乐着。

相关文章

  • 【学习体会㉒ 】回归教育的本质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学习体会22 今天是我参加勇气读书会后的第67天,阅读了魏忠教授的《教育正悄悄...

  • 让教育回归真实    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质       ——

    让教育回归真实 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质 ——读《回归真教育》后的思考 炎炎夏日,漫漫长假...

  • 写作标题。

    教育应该回归人的本质。

  • 回归教育本质

    前两天看到B站视频张路指导关于中国足球发展的一席谈也适合教育,反对急功近利的应试足球,成绩足球,精英足球,关注基础...

  • 让教育回归本质

    大多数人对这句话的理解,仅仅停在表面,或者不夸张的说,很多人都只是喊着这样的口号,却从未有所行动,新课改已经很多年...

  • 让教育回归本质

    李镇西:那时候教育很简单,而现在的教育…… 今年是我大学毕业40周年。我是1982年1月大学毕业的,也就是说,四十...

  • 【32】回归教育的本质

    学校到底是干什么的? 今年两会的热点提议——减少各类“进校园”活动 原文如下 带有商业性质的竞赛、广告等牟利性商业...

  • 回归教育的本质任重而道远

    今天评新网师的课题组学员的作业,大家普遍认为课题都是为了晋级,都是领导才能做主持人……研究也是走过场,或者研究结果...

  • 教师建设着力点

    一、创新,让教育回归本质 1.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大多数人比较认同的,教育的核心还是以人为...

  • 读《人民教育》文摘4

    在线教育,在线是方式,教育是本质。 ——吴迪《让在线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工人日报》2018年12月13日) 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体会㉒ 】回归教育的本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ghu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