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满头白发,却要去当学生;你哆哆嗦嗦的,却要去挥毫泼墨,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张淑芬微笑着回应孩子们:“有钱难买我愿意”,仍然坐在老年大学书法班教室里。
阳光穿过窗外斑驳的树叶,透过玻璃,洒在课桌和学员们的脸上,36名学员脸上刀刻似的皱纹里,一半是沧桑,一半是笑意。
书法课开始了,站在讲台上的是一位青年书法家刘小燕,她在该市去年书法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刘小燕先向学员们讲了“擫、押、钩、格、抵”五字执笔法,还讲了让“笔管与纸面垂直,随笔势的往来,前后左右,提按起伏”的腕法。她清楚,老学员很难做到正确执笔,但是,如果不讲出来,是对老学员的漠视和敷衍。
刘小燕让学员们先练习执笔法和腕法。接着她教学员们学习“永”字八法。她向学员们说,王羲之对点划的重要性作过的一个比喻:“倘或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不可不慎。”强调把永字八法弄通了,举一反三,一切笔法也就贯通了。指导学员们: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的要领。
刘小燕让学员们展开宣纸,跟着她先从“点”上练习。
张淑芬今年74岁,是书法班里年龄最大的一位学员。她的手有轻微的“帕金森”症状,写出的“点”,写成了“串珠”,她不气馁,表现出超强的毅力,控制自己难以约束的“随意”,一次又一次地练习,串珠越来越短,直至纸上显示一个珠子为止。
王丽今年62岁,是书法班里年龄最小的一位。但是,她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缺失,握笔是她最大的难题。她坚信自己不会成为书法班里最差的一位,她用意念控制握笔的三个指头,三指也能抵上五指,经过不懈地练习,终于把点写出了“顾盼之意”。受到了老师的称赞和学员们给她竖起大拇指。
李大爷比张淑芬小一岁,他性格急躁,腕法却死板,每次写出的点都像短横,他把写不成点的宣纸使劲地揉巴揉巴摔在地上。他心气要强,总和他人比,要面子不服输的思想作怪,是他性格急躁的动因。尤其是邻座的张淑芬比自己大一岁,还有轻微的“帕金森”症,写出的“点”比自己写的还强,情何以堪!
刘老师摸准了李大爷的心态,笑着走到他的身边,捡起地上的宣纸展开说:“嗯,你老下步练横时有了基础。笔法和笔势是书法的技法范畴,而笔意是书法的艺术精神,要在书写中表现自然的情趣。你老不要急躁,静下心来练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张大爷虽然性格急躁,但是他面前的刘老师和他的孙女年龄相仿,他爱自己的孙女,所以对刘老师很是喜欢,对她说的话自然就听进去了。他不再理会前后左右学员写的字,屏气凝神练习笔下的“点”。他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一次又一次地不放弃,多次克服内心的纠结,“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写成了像模像样的“点”,他满意地笑了。
随着课程的推进,学员们练写“永”字的作品逐渐摆满了桌面。这些作品,没有专业书法家的精湛技艺,但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那些排列成画的“永”字,似乎彰显着老学员们,永远的快乐,永远的精神不老,永远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课程结束时,老师提议将大家的课堂作业拼接在一起,形成一幅独特的集体创作。于是,一幅幅充满个性的“永”字作品被小心翼翼地拼接起来,竟然形成了一幅和谐而富有韵味的画面。不同的字体、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颤抖轨迹,在这里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生命赞歌。
在这个小小的书法教室里,学员们认识到,书法不只是停留在技巧层面的艺术,它直接和人的精神境界相通,是表现人的精神和万物哲理的艺术,表现社会与大自然蕴含美的规律。同时,大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与美好,看到了岁月沉淀后的智慧与从容。这些老年学员们,就像一本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而他们在书法课上留下的墨迹,将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也将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黄昏时刻到了,夕阳映红了半边天,每个老学员的脸上都染上了红晕,要是忘了夕阳这个时刻,都还以为是朝霞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