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始于当下,成于格局
1、即刻行动与迭代升级
我们从小被教育做好了准备再做事情,准备好了再上,感觉更有把握。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攒够了钱再买房。而真正实用的方法应该是,付上首付,先住着,然后边住边还房贷。这就是“迭代”的思路。
这里面蕴含两个思路:即刻行动、迭代升级。
第一,即刻行动。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然后是现在。解决一件事情最好的时间就是马上(这与时间管理的理念不太相符)。
比如取快递,我们总是会在吃饭的时候,或者下班的时候去取,我们认为这是将一些琐事顺道处理的最好方式。但不排除当我们去取的时候,快递不在了。
而且,我们在不取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时刻点击着这个事,因为要提醒自己,你有个快递还没取,这本身就是浪费了我们的心理能量,是使得我们无法专心工作、学习。
为什么用清单最爽的时候就是打钩、划线的时候,因为那一刻感觉完成了一件事,会带给我们正向的心理能量。
所以,不一定全部的事都要等准备好了再上,而是应该想到了就即刻行动。
第二,迭代升级。在即可行动的基础上,我们迈出了第一步,就好比互联网思维做产品,拿出了一个demo,剩下的,就是迭代升级。
我们无法一次性拿出一个非常完美的方案,世界上最优秀的咨询公司也无法一次性给一家企业提供一个完善的战略规划,事情必然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发生变化,按部就班的按照规划去做必然是错误的。
但必须要迈出第一步,有这个demo,然后不停的修改、调整、完善、迭代、升级,实时反馈、实时更新,最后做出一个比预期更加优秀的产品。
2、专注、分层、并行
当我们手头有很多工作要做,或者有一个大活要做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不是拿到活就动笔,而是先思考一下共性因素,比如Word和PPT,可以分为:文字、图形、排版三类,因此,可以集中写文字、做图形、重排版。
表面来看,这种做法被割裂了,没有集中做word,没有集中作PPT,但实际上却从另外一个维度高效解决了事情(多重视角)。
这种模式来自于Photoshop里面的图层,一层一层的重叠,就会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而每一次图层都代表一个专注高效的任务。
当我们结束了一个图层的任务,再进行下一个层的任务,集中处理同性质的工作(这与前面探讨的即刻开始略有矛盾)。《精进》这本书中也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只能归为有些事需要集中、有些事需要即刻,每个人不同,那事情的归类也不同。
3、反思
反思包括10大要素:信息、预期、结果、进度、工具、情绪、阻碍、优势、缺憾、意义、及时反思。10个要素代表10个维度。仍以做Word和PPT为例。老板给了一个活,让写一个10页的文稿和10页PPT汇报稿,只是给了一个主题。
那我们就需要思考,我是否有效运用了某类信息,是否达到了我的预期,结果如何,进度如何,我在运用的时候是否尝试了某种工具,是否加入了我个人的情绪等等。
通过这条主线(即梳理反应链),克服思维的惰性,提升自己思考的维度,打开我们认知的局限性,拓展边界(这与《批判性思维工具》中提到的思维元素有些类似)。
我是爱读书的高博士,感谢你来读我的文章!
往期人气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