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3日星期日
文/梦妮萱

生的本质就是死亡。从我们生下来的那一刻起,死亡的闹钟也开启了它的倒计时。那么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想,对于大部分的普通人来说,我们既不能像科学家、文学家等做出伟大贡献的名人一样,名垂青史;也不会像恶人一样遗臭万年。很多人也许活过这一生,就再以无法给予生命延续的可能。那么,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除了在幼年时期你能够过上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之外,稍微有点思想的人,这个问题都会在人生的某些时刻充斥我们的大脑,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也会问题终究会归于生活的一地鸡毛而淡去。然而对于这个问题,每一个年龄段都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
不知你是否也有过这样一种感觉,在某个清晨醒来,呆呆地坐在床上,心里涌出一阵莫名的空虚感。这种空虚感会不断地侵蚀着我们的内心,不安、孤独、空虚弥漫在整个房间。这是因为我们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
我羡慕那些能够早早确立理想,并不断向理想靠近的人。在高考最后一个月里,我就产生过这样一个质疑。我们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让大脑充斥着那些无用的知识去考试,真能提升什么素养吗?我感到很迷茫,可是在迷茫的同时,也在不断读书,以祈求考上大学。事实证明,意义是无法探寻的,只有做出行动才会明白意义之所在。我曾经以为,一个人到了二十多岁的年龄,自然就会明白自己的人生方向是什么。可是直到现在,我仍旧模模糊糊,目标难以确定。所以有时候发现,不是你选择了生活,而是生活选择了你。
我以为看完《活出生命的意义》,就能够更加明晰自己的内心,可是我发现我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可是就像弗兰克尔坚持的那样“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够生存。”这句尼采提出来的话,确实让我紧紧地记住了那些在另一个世界与我们交谈的伟人。
奥地利的弗兰克尔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当医生的人生理想。他也一直确定并明晰自己精神科医生的身份。甚至于在集中营恶劣的环境中,阐发和生成了自己的“意义治疗法”,这种治疗方法是被称为继弗洛依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我赞同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法。因为就我个人现有的生活经验而言,
“生活并非佛洛依德所宣扬的那样,只是简单地祈求快乐,也并非阿德勒所教导的那样,只是为了争权夺利。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

这本书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弗兰克尔在集中营的经历,第二部分讲自己的意义治疗法。第一部分是为了更加论证体现意义治疗法的真实可行性。对于集中营,我们这些后辈只能为其感到不幸,而无法感同身受。
当然,非常幸运地是他在这场残酷的人性斗争中活了下来。集中营的经历改变了弗兰克尔,让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如何自主选择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所以在集中营里,我们可以看到,个体的差别并没有泯灭,相反,人们的差异性变得更大。
因为有了奥斯维辛集中营,我们知道了人能够做什么。
这本书最好的地方,在于用最好的例子,向读者解释了人类在极端情况下的心理状态。可是,这种在集中营的心理状态,并不仅仅局限于集中营。实际上,如果我们把其中的心理状态放在生活当中,一样是可以成立的。只是透过集中营这种环境,以某种极端的方式显露出来了而已。
“人最终决定着自己的命运。人不是简单的活着,而是时时需要对自己的前途做出判断,决定下一刻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每一个对生活存有执念的你,都可以读一读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