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体会到,对我来说,最难的工作是写作(不是特别有兴趣的题目),比如自己想一篇文章介绍办理证件流程,三周才完成一个初稿,还借了点AI之力;发现了,每次到要写东西时,比如注册一个XX课堂,其中需要写自我介绍,这时候就卡壳了就停下来了。
读的多,写得不够,这是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消费和生产的习惯问题。
很庆幸,我现在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有能力专门花时间来练习,来改进这个关键问题。人总是要做一个生产者,而不仅是消费者,否则“入不敷出”。知识分子的生产就是写文章, “传道授业解惑”,还可以提高影响力。特别是看看公众号,那是需要硬核文章的。比如今天看的公众号XXXX,其实整个号没有多少篇文章,就一二十篇,但是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品;之前还有一个公众号XXXXX,也是文章少而精。遇到这样的号,我十分愿意收藏,好像交了一个有见识的朋友。
最难的文章(仅我知道的),应该是学术论文写作。首先得看文献,把握研究方向,想好要往哪方面走;接着要设计实验,做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或者建模编程跑程序,再对比验证,搞了一大通才有机会开始写,过程包括打字、作图、做表、公式、推敲、斟酌...终于作了一篇文章出来,还得有创新性不能和人家意思重了,否则没机会发表功夫全白费。啊,越想越难,跟抒情聊天不一样。
时评也很难,我现在特别羡慕人家写得好的财经文章,文章不仅仅是文字,功夫在诗外,是蕴含其中的对社会世事的洞察力,那是一种巨大的时空穿透力,甚至能预测未来。我倒是挺会看的,看得多看得快,看完了马上和实际对比一下,就知道该信谁了。相比之下,有的文章只能说一堆文字材料堆砌,没什么意思,中文届自古有堆砌词句的习惯,华丽丽一大堆无实际意义。
写不了学术文章,就写时评文章;写不了时评,就写介绍说明文;再不行,就写思绪片言,记录那些灵光闪现。
昨天看到了欧神的视频号,现在又出来了,思想和以前有一点变化。还围观了一个以他做主角的30分钟电影纪录片,拍得写实,看着挺有意思的,据说都入围了今年的奥斯卡电影奖提名。人确实有一些才气,能看到一些大势,但问题是看不到社会大前提会变。前期说的是对的,但一样事情持续十几年了还在拼命往上吹,不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从影片中能感受到一种自负,说话很绝对,最后栽了点跟头。他有点像改开初期某些草莽大佬的习气,那些人生常常大起大落,因为,社会会变,泡沫会破,树不能涨到天上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