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
持而盈之[持而盈之:“持”,手执、手捧。“盈”,满。此句意为把持而使它满盈。],不如其已[不如其已:“已”,止。不如适可而止。]。揣而锐之[揣而锐之:“揣”,捶打,敲打。捶击使它变得锐利。],不可长保[长保:长久保存。]。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咎:过失、灾祸。]功遂身退[功遂身退:功成名就之后,不再身居其位,而应适时退下。“身退”并不是退隐山林,而是不居功贪位。],天之道也[天之道也:指自然规律。]。
二、译文
把持而使它满盈,不如适可而止。捶打而使它锐利,锐势难以保持长久。纵然金玉堆满房屋,谁也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就会给自己留下祸根。功成身退,这才符合自然的规律。
三、解读
本章是在宣扬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的观念。
事物都有两面性,此两面是相互转化的,物极必反。做事,盈满则亏,应学会急流勇退;为人,锋芒太露,难以保持长久,应知及时自我收敛。钱财的价值在于流通,执着于守将会带来不安和危害。因富贵而骄横,必定会遗失真正的心性。自古骄兵必败,不识骄的危害性,必定有终生遗憾。
社会上有些人,起初为人民的利益而尽心尽力,以至于富贵加身,本该得到人们的敬仰,却因其居功自傲,不可一世,以至于晚节不保,功亏一篑,身败名裂,成为人民的罪人。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这是自然规律。世间伟人,一旦达到事业的顶峰,完成其历史使命,就应效法自然,主动地退位让贤,这是遵循自然规律。知进而不知退者,祸必及身。当然,圣人的“功遂身退”是主动的、积极的。而封建士大夫们所奉行的明哲保身,归隐山林,则是被动的、消极的。
世人皆有功利,登临高处固然是“一览众山小”,但同时也会“高处不胜寒”,所以聪明人能够不居功自傲,不留恋名利富贵。急流勇退,功成身退,明哲保身。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拥有一份宁静而充实的内心才是生命中最应该把握的。
四、证解故事
“功遂身退”是一种智慧,它告诫我们,当我们有功时千万不要居功自傲;如果与这一智慧背道而驰,那么不但不能显示自己的功劳,反而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甚是危险。
历史上大部分依靠兵戈上位的皇帝,在开国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总会削除大部分开国功臣的兵权,削除兵权的方式有两种:一个就是和平解决,另一种就是随便加个罪名,“名正言顺”地铲除。
历史上和平削除兵权的例子不多:唐太宗李世民算一个,宋太祖赵匡胤也算一个。而功后谋杀功臣的皇帝则比比皆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还有清朝雍正皇帝等,他们的开国功臣中,只有极少数懂得“功遂身退”道理的人才幸免于难。韩信就是因为不懂得“功遂身退”而惨遭杀害的典型。
毫不避讳地说,刘邦的江山有一大半是韩信打下来的,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西汉王朝,刘邦也更不可能当皇帝。韩信功高盖主,在刘邦当皇帝之后他本应该想到这点,然而他还是以功臣自居,完全没有当初带兵打仗时的聪明智慧。刘邦可想到了这点,为了巩固他的皇帝地位,他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弱韩信的势力,把当时还是“齐王”的韩信封为“楚王”,使其远离自己的发迹之地,然后又有人适时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又将他贬为“淮阴侯”,不出几个月,吕后又和刘邦唱了一出双簧:前脚刘邦带兵出征,后脚吕后就让萧何将韩信诱至长乐宫冠以谋反之罪杀掉。
同韩信并称“汉初三杰”中的张良则聪明得多,刘邦即位后,大封功臣,张良再三推辞,最后只领留侯的头衔,坚决不受三万户食禄,忘掉了以前的丰功伟业,过着隐逸恬淡的生活。
在古代,“功遂身退”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方法,只有智者可为。人生在世,竭尽所能,报效社会是必要的,但当成功了,危险也就来了。可能在论功的时候,就会因分配不公,或骄傲让人嫉恨,更有功高镇主等危险和矛盾潜伏着,要学会化解,更要学会韬光养晦,锋芒内敛。
《道德经》讲得好,学会适时地功遂身退,对于保存自己的名节、延长自己的寿命都很有益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