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
是个体
在适应环境过程中
常见的心理现象
用相反的态度与行为
对外界劝导作出反应
以下三个故事
三大逆反
一、超限逆反
一则著名的轶闻:
作家马克吐温一次在教堂听布道,开始,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令人感动,准备最后捐出身上所有的钱。过了几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出零钱,又过了十分钟还不结束,于是他决定一分也不捐。等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进入募捐环节,出于不满,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块钱。
超限逆反——对任何刺激,包括能给个体带来巨大满足的刺激,人的接受性都是有限的。如果过度接受同样刺激,对个体是一种压力甚至产生伤害,个体就会采取措施逃避刺激。
例如:每天山珍海味,令人倒胃;师长教诲陈词滥调,学生充耳不闻;父母整天喋喋不休,子女不胜其烦。
超限逆反
常见“说多了”
金玉良言
也架不住
破解之道
沟通时
简明扼要
温柔坚定
角度多样
换位思考
二、禁果逆反
一个经典希腊神话:
先觉之神普罗米修斯造人盗火,惹恼了宙斯,宙斯为报复人类,命众神共同创造出“具有一切天赋的女人”潘多拉,连同存放众神礼物的魔盒,送给普罗米修斯的胞兄伊皮米修斯。宙斯叮嘱潘多拉不可打开魔盒,伊皮米修斯则时刻提防她,然而,告诫和阻止反倒激起她不可遏制的好奇心, 终于有一天,好奇心战胜了一切,她打开盒子,将幸福和邪恶统统释放到人间……
禁果逆反,又被称作“潘多拉效应”—— 越是禁止的东西,越容易产生好奇和探究反射。如果简单地禁止,没有说明能让人接受的,充足的理由,会引起假设、推测,形成与禁止相悖的意向。
例如:书籍电影越禁越畅销;被反对的爱人更难分开(罗密欧与朱丽叶);夏娃偷吃禁果。
禁果逆反
常见“不准做”
简单粗暴
禁而不止
破解之道:
充分说明理由
保持一定弹性和余地
适度采用“欲擒故纵”的策略
三、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一个真实案例:
我的来访者,高中班主任G老师,说起自己的一位学生F,平时行为习惯不好,在班上“表现”突出。某节课被任课老师罚站走廊,下课期间,G老师过来找F谈话,说他“完全不像个学生,屡教不改,不可救药”,F最终暴怒,当众冲G老师大吼,随后冲出校门。G老师很生气,认为老师们都是为F好,F不仅不知悔改,还如此逆反,想不通怎么竟有这样不要好的孩子。其实,F恰恰是“要好”,才会在大量的负面评价下反应过激。
自我价值保护逆反——自我价值和尊严,对人具有特别的意义。当外在的劝导或影响威胁到人们的自我价值,人们就会有意无意地进行自我价值保护,对外在的影响起反向的反应。
例如:父母或不分场合,或一味否定子女,子女会故意闹别扭,以示自己的尊严和力量;老师公开批评学生,学生很可能反其道而行之。
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常见“你太差”
粉碎自尊
自暴自弃
破解之道:
有效说服别人
须以维护
对方的尊严和价值为前提
坚持原创的公众号不到7%
一篇好文影响人生
那些咬指甲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处不好的,都是好人
心理咨询师为什么不这样回答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