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中的学习
我们身边有很多高学历的父母会时常感叹:辅导儿女的学习越来越困难,甚至常常遇到从未接触过的知识点,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子女一起学习。这个现象只是信息时代的一个缩影,其背后的原因不难想到 - 知识更新频率越来越快,“活到老,学到老”不再仅仅存在谚语中。
信息资源的分类
信息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爆炸性的信息。我们每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信息的质量也分三六九等,选择了糟糕的信息源,不仅会让人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更会让人产生焦虑,质疑自己的学习能力。
那么,对信息进行筛选、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非常关键。在我看来,学习资源主要分为三类:精华信息,垃圾信息和表面信息。前两者无需多说,而这个表面信息,在整个信息资源里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比例,也最具迷惑性,下面也将围绕这它进行讨论。
表面信息的定义
前面提出的表面信息这一概念,是我对它的称呼。那么如何将这个概念落地呢?我总结了三个最重要的特征:
- 短暂性 仅适用于较短的时间与空间范围,过期后价值大打折扣。
- 指挥式 指挥人们去做什么,而不什么分析为什么要做,很容易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
- 易成性 很容易让人看到效果,获得一定的愉悦感,但从获得的成果来看,感受不到个人能力的提升。
我们从表面信息中获得了什么
刚开始接触表面信息时,我们常常能获得一定的积极效果:快速地达成目的,获得成就感。例如我阅读了一篇《从0开始安装XX软件》,跟着上面的指令一步一步来,能迅速地完成任务。
然而,问题往往就是从这里开始出现:我认为这是一种最高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每次安装其余软件时,都会去网上搜索一篇《从0开始XXX》的教程。
一方面,网上文章往往存在各种错误,我经常操作到一半,发现文章已经过时、或者指令存在错误,不得不重新寻找资源;另一方面,如果离开网络,自己的技能完全无法施展;更进一步,如果需要安装一款同类型的新软件,而无法从搜索引擎中查询到资料,这时候自己感觉无从下手。
这时,焦虑感往往就会产生。
表面信息与焦虑感
长期接触表面信息的人,经常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 明明我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总没有效果? 这时,焦虑感顺应而生。
在我们身边,部分标题类似《以下X个坏习惯,你中枪了几个?》的文章或视频不在少数。这些内容看似在很积极地帮你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但通篇阅读后,发现没有提供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倒是让自己更加焦虑。
一旦陷入焦虑感的泥淖,我们往往会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陷入一定的惶恐、甚至怨天尤人。这时,有价值的精华信息我们手中,也完全无法体现出价值。自然而然地,我们很容易就认为自己的能力仅限于此,便进入认命的状态了。
发掘本质,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是一个很好的检验信息质量和个人思考的标准。如果你阅读完信息资料后,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举一反三,那便是你真正地吸收了信息中的精华。这里强调的真正意义,指的是通过反复思考,结合个人已有的知识体系,探索出来新的知识点。
这时,我们在回头看看对精华信息的定义:
- 具有长期有效性
- 提供根本性的思维方式
- 相对较漫长的学习过程
再看表面信息
表面信息的价值并不一定会低于精华信息。如果想要在浩如烟海的表面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一小块内容,一定需要有足够的辨识能力,而这种能力只能阅读精华信息、再通过个人的反复锤炼,才能获得。
后面,我将分享各类精华信息。这些资料阅读起来会很累,但带来的价值是再多新闻、公众号文章无法比拟的。希望读到此文的朋友们有自己的想法,请不吝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