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喜欢谍战剧,那些环环相扣的烧脑情节总能牢牢抓住注意力,让人沉浸其中、欲罢不能。但我从不会连续追,每当一部谍战剧落幕,我总会特意挑几部家庭伦理剧或轻松喜剧来过渡——若一直被紧张压抑的剧情包裹,心情便会像被灌了铅般沉甸甸的,久了便难以承受。
这种张弛有度,同样延伸到了读书上。最近在读余华的中短篇小说集,他的文字仿佛自带一种沉重的力量,几乎每一篇都浸透着压抑感,读来从不会让人觉得轻松。你说他的情节不真实吧,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又太过鲜活,仿佛故事就发生在身边,每个角色的挣扎都触手可及;可若说它真实,那些残酷的情节又让人不敢细想——若是真的在现实中上演,该是何等令人心碎的痛苦。
就像《黄昏里的男孩》《18岁出门远行》《古典爱情》,还有《此文献给少女杨柳》《死亡叙述》这些篇目,每读完一篇,心就像被紧紧揪起。我不得不给自己定个规矩:每天晚上最多只读一篇。若是贪心读了两篇,夜里多半会做些不安稳的梦,连睡眠都会被那份沉重裹挟。
细想起来,每个作家的风格与笔触都截然不同。余华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大抵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更藏着他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感知,而这正印证了他的朋友莫言的观点。莫言曾明确表示:“我有一种偏见,文学不应该用来粉饰现实,文学艺术就该暴露黑暗。如果谁想用文学来粉饰现实,用文学来赞美某一个社会,那么这个作品的质量就很值得怀疑。”他还提到,“文学艺术应该是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恶的成分”,因为好的文学作品本就该源于生活,真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面貌。
原来,余华文字里的沉重与压抑,正是对这种文学理念的呼应——不回避黑暗,不粉饰苦难。也正因如此,我们在阅读这类作品时,才更需要为自己寻找“缓冲带”:就像我用喜剧中和谍战剧的紧张,用“每晚只读一篇”的克制平衡余华文字的重量,在直面真实的同时,也守住内心的松弛与平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