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在古代为什么不是病?】

现在,感冒是病,但,在古代,感冒可不是病。因为,在任何一部古代中医典籍中都没有“感冒”一词。原来,古代的“感冒”不是医学术语,它的来头还不小呢,它来自于官场,当年还是一个官场专用语呢。
在宋代,有专门的机构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这些机构是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阁,通称“馆阁”。
按照规定,馆阁中每天晚上要留一位官员值班,如果因故不能值班,就要在请假簿上写上这么一句:“肠肚不安,免宿。”当然不一定是真的“肠肚不安”,而是一种相沿成习的借口。请假不能连续超过四天。因此馆阁的官员们俗称这本请假簿为“害肚历”。
南宋时期,时为太学生的陈鹄也在馆阁中供职,陈鹄喜欢别出心裁,他请假时,偏偏不愿意写“肠肚不安,免宿”,而是写上“感风”,还把害肚历改成感风簿,并且沾沾自喜地说,“害肚历”“感风簿”,真是千古绝对啊。
陈鹄用的“感风”是有来历的。与他同时期,有个中医学派,史称“永嘉医派”,创始人叫陈无择,他将复杂的疾病按照病源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种,其中外因称“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陈鹄于是创造性地把外因之首的“风”信手拈来,前面冠上一个“感”字,“感”者,受也,故称“感风”。“感风簿”一词从此开始风靡官场。
到了清代,“感风簿”演变成了“感冒假”,成为官员请假休息的托词。清代官员的创造性在于将“感风”变成了“感冒”,“冒”是透出的意思,“感冒”即是感风之后仍然带病坚持工作。
从官场发源,“感冒”一词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口语。到现在,感冒你说我说大家说,很平常,倒是极少有人知道其来源了。
然而,更为好玩儿的事情是,感冒在新的年代又有了更新的意义与用法。比如,“我对你不感冒”。“感冒”,在这也是个动词,只是意思大变,倒类似于感兴趣了。这是一种幽默的说法,本是临时借用,现在确实流行开了。(文/隽龙 公众号《当代名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