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老师关于学习的一段话说得好:
“一个人在其求学阶段,学业成绩出色,对自信心以及与之相关的积极的自我评价有重要的影响。而许多人的学习效果不好,是因为没有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用了六、七分功夫,而没有用足十分功夫,从而导致功亏一篑。因此,需要告诉所有的学子这十个字:“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再一次强调:相当多的人学业不佳,很重要的原因是“学不得法”,“学”得不巩固——常常是没有彻底的理解,自然也不会有牢固的掌握。往往一知半解、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不明就里、糊涂懵懂,就更不能有效的迁移与灵活运用。在理解基础上的牢固记忆,并能与相关概念、命题及具体事物间建立起丰富的联系,这是对概念和原理“掌握”的典型表现。”
有关学习本体性的知识,或者说专业性的知识,需要求真的精神,但在一些通用的基本知识,很多时候不可过于较真,否则就会陷入自恼之中……
比如,有关语文教学,平日里,学校从上到下都在反思,要求老师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和方法,千方百计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如果过于较真的话,就是自找麻烦。
比如,学生不爱阅读,仅凭老师的一己之力,能否有多少改变呢?我想有时我们作为老师不要天真了。每周返校,家长会准时给孩子固定的零用钱,美其名曰,不能饿着孩子,实际上,义务教育阶段,zhengfu部分都提供了美味可口的营养餐,吃饭问题是不成,但是如若要求他们的孩子买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之类的书籍,那头就比箩筐还要大。一个班至少一半以上的家长都是这种想法,宁愿孩子每周花费50yuan,也绝可能教育孩子从节省零花钱的意识,省下钱买一些相关的学科类的书籍,这里要说明的是,书籍都是家长自愿,学校绝不可能提出,这也严重违反相关的制度。还比如,有关孩子阅读有人提出了好方法,学生在新学期筹集1baiyuan,如果一个班有45人,相当于可以购买5qianyuan的书籍,学期结束时,还可以把书带回家,可实际上,此种做法分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家长并一定会买账,在他们看来就是给他们添堵,变相的给家长增加负担,不排除会有些打“小算盘”的老师会从中有什么想法,但这毕竟是极少数。尤其是人文的学科,可以毫不客气的讲,城乡差距还是比较突出的。因为有很多推动学生阅读的做法不一定能够落实,当然这不是我们不好好教书育人的借口,相反我们更要在现实中积极找到更妥善的方法,既有利于学生发展,家长又乐意接受,重点是老师还安然无恙,这样的举措就是“共赢”的效果,这条路,值得我们好好探索!
当下,行业“内卷”严重,生存面临挑战,我们的所处的生活空间受到挤压,幸福指数下降,大家活着不易。其实越是如此,越要在困境中勇敢地蹚出一条阳光大道,用智慧和热情来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高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