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么细又这么严的要求,会毁了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最后能雕琢出什么作品,看的是家长的远见和雕刻功夫。
01.
“老师打来电话,说孩子请了病假,已经一个多月没来上课了。”朋友在电话那头说着说着就泣不成声,我听得云里雾里,不明所以。
朋友的孩子已经上高中,但从初中开始就沉迷于网络,朋友多次从网吧里把他找回,严加训斥并小心看管。但孩子似乎铁了心,既不正面顶撞,也不听,依然我行我素。
后来,朋友就每天亲自送孩子上学,看着他走进学校再离开。她以为这样就保险了,谁知她前脚刚离开,孩子后脚就去了网吧。
原来,孩子早已给老师递了病假条,上面还有模仿家长的签字。直到老师怀疑,给朋友打电话询问,她才知道真相,叫她怎么不伤心呢?
其实,这可以追溯到孩子小时候朋友对他的教育。
朋友常说,我们是放养的一代,除了给口吃的,父母几乎什么都不管。农忙了还有干不完的活,拔草锄地,挑水浇园,掰玉米刨地瓜,一样也落不下。
现在有了条件,孩子吃喝不愁,我们对他严格要求,事事上心。就差替他学习了,其他的事我们代劳,最后怎么会是这样?
问题其实就出在这里。
我们管得太多,一切包办,孩子哪儿需要自己动脑子呢?这样就缺少了成长中的很多体验,无法形成一整套自我管理机制。等到遇到压力时,就会自动选择逃避。
小时候利用高压手段,可以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当孩子们逐渐长大,这种来自外在的控制作用就会越来越小。只有内在形成的机制,才会愿意约束自己的行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解放孩子。”
这句话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却值得我们深思。
你这么细又这么严的要求,会毁了孩子
02.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妈妈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工作出色,人也漂亮,社交通达,几近完美。由于对爱情有很高的要求,蹉跎到36岁才结婚。
朋友聚会时讲起娃难带,难教育,她很不以为然。等有了自己的孩子,她早早开始了启蒙教育,唐诗、双语交流等一样都没落下。
等到入园智商测试,园长偷偷告诉她,孩子是全园第一名。她很满意,觉得自己的教育很成功。
可后来的结果让她越来越怀疑自己。孩子刚上小学时,是班里的前三名。等到了小学毕业,已经是倒数第三名了。
上了初中,情况丝毫没有改善。就连从小就学着的英语,成绩也差强人意。更糟糕的是,孩子的性格特别内向。既不听话,又显得窝囊。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细聊才发现,原来这位妈妈对孩子太用心了,简直可以用事无巨细来形容。
她的眼光始终在孩子周围晃动,孩子稍有差池,就指出来并纠正。三次不改就批评,再不改就打手背,每错一次就打一下。
譬如打翻了碗,见了人没问好,没吃完饭就跑去玩等等。这些问题几乎每个孩子都经历过,完全不必过于在意,更不必刻意纠正,只简单引导就好。
但这位妈妈太过用力,让孩子每天都处于惶恐之中,战战兢兢。且时刻都有被监视的感觉,因而变得患得患失,畏首畏尾。
爱自由是人的天性,孩子在这种情况下长大,内心始终是挣扎的,并且内耗严重,又怎么能专心学习呢?既不想听,又脱不开,只能越来越逃避,孩子自己的成长机制就被打乱了。
解决的方案很简单,就是放手。尊重孩子,恢复他自己内在的成长驱动力。
但对于管惯了的家长,让他放手并不容易。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才会寻求改变。
你这么细又这么严的要求,会毁了孩子
03.
小雪的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别的家长经常看起来焦头烂额,她却整天从容淡定,云淡风轻。孩子也懂事,几乎什么也不用她操心。有人问她有什么秘诀,她笑得灿烂,说:“我就一个字,‘懒’!”
看别人一脸迷惑,接着解释说,她有足够的耐心等着孩子成长。
她还讲了这样一件事:一开始,她也是大包大揽,帮忙收拾书包,削铅笔,提醒到时间该走了……
后来有一次孩子值日,需要提前去,她给忘了,结果孩子不但埋怨她,到了学校门口还气得回头朝她翻了个白眼。
小雪越琢磨越觉得哪儿不对。孩子放学回来后,她就直接跟孩子说:“你现在长大了,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来做了。以后自己收拾书包,并且上学时由你负责来喊我。”
孩子愣了愣,说:“收拾书包可以,可我要是忘了看时间怎么办?”
“那就迟到好了”,小雪轻松地说。孩子看了看她,没有说话。
第二天早上,孩子提前十分钟就开始穿校服,带红领巾,然后催她说:“妈妈快点,到时间了。”
路上,小雪有点奇怪,往常都是她催孩子,催着还找理由磨蹭,今天竟然反过来了。忍不住问孩子:“你怎么这么准时?”
孩子得意地说:“你不知道吧,我用手表上了闹钟啊!”
小雪心里感叹,原来孩子可以管好自己的,你只要学会放手,他会自己想办法。从此该是孩子自己干的事,她逐渐放手,自己突然一下子轻松了下来,变成了一个“懒”妈妈。
小雪是智慧的,她及时地修正了自己的教育方法。既锻炼了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又给自己松了绑,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龙应台曾说:“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放手吧,让孩子自己慢慢地来!不然,你这么细又这么严的要求,会毁了孩子。
你这么细又这么严的要求,会毁了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