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来分享一本好书《贪婪的多巴胺》,跟大家简单分享如何做到真正自律,如何学会与欲望共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常常听说“多巴胺是快乐的源泉”。但事实上,这种理解可能过于简单,甚至是一种误导。
《贪婪的多巴胺》这本书告诉我们,多巴胺并不是真正制造快乐的分子,而更像是一种“欲望的引擎”——它不负责让我们满足,而是不断推动我们去追求更多、更新鲜、更未知的事物。
多巴胺是大脑中一种极其重要的化学物质。最初,科学家认为它主要用于合成去甲肾上腺素,但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发现,即便只占脑细胞的二十万分之一,多巴胺却发挥着远超比例的作用。
它在我们大脑中负责传递信息,影响情绪、行为和决策。当多巴胺释放时,我们会感到兴奋、充满动力和期待——比如收到喜欢的人发来的消息,游戏中获得奖励,或是突然有了一个新点子的那一刻。
但多巴胺的真正角色,并不是让我们停下来享受成果,而是让我们不断向前探索。它让我们不满足于已有的事物,总是把目光投向“还没有得到”的东西。
书中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当你低头看,手边的咖啡、桌子、手机,这些都是你已拥有、可控制的,属于“当下”;而当你抬头向上看,天花板、远处的建筑、天空,那些需要计划、努力才能触及的,则属于“未来”。
多巴胺,正是驱动我们望向“上方”的那种力量。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一开始充满激情的爱情,会随着时间慢慢变淡。热恋初期,每一次约会、每一句情话都充满意外和惊喜,多巴胺大量分泌,让我们陷入兴奋和迷恋。
可当关系进入稳定期,一切变成日常,新奇感消失,“奖赏预期误差”不再出现——多巴胺也就悄悄退场。我们开始觉得平淡,甚至不自觉地把目光转向别处,幻想着“下一个会不会更好”。
但这并不是因为爱真的消失了,而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天生容易被未知和可能性吸引。多巴胺永不满足,它总是在说:“我想要更多。”
不止在爱情中,多巴胺也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默默运作。比如很多成功人士明明已经取得很高成就,却依然感到不满足,总觉得自己“还不够成功”;
有些非常聪明的人,却也会在某些时刻做出明显不理性的决定——比如沉迷赌博、冲动消费、不停刷手机。这些并不是因为他们意志力薄弱,而是因为多巴胺系统在背后强烈驱动,让人不断寻求新的刺激和回报。
但多巴胺并非只有“贪婪”的一面。书中也强调,我们并非完全被欲望多巴胺控制。大脑中还有另一条互补的回路——控制多巴胺。它能够管理冲动,帮助我们制定计划、评估选择、执行策略,把欲望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比如一个年轻人想买车,如果只有欲望多巴胺,他可能会冲动地选择最吸引他的车型;但控制多巴胺让他能冷静下来,比价、研究性能、制定谈判策略,最终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正是这种“欲望+控制”的双重机制,让多巴胺成为人类进步的重要推手。它鼓励我们创造、探索、超越现状。
从艺术、科技到社会制度,多巴胺驱动着我们不断想象和实现未来。但问题在于,如果欲望多巴胺过于活跃,而控制回路跟不上,人就容易陷入成瘾、焦虑或永不满足的状态。
那么,如何在多巴胺的驱动下,依然能拥有平衡和幸福的生活?作者提出了几个非常实用的建议:
首先,找到一件你擅长并愿意投入的事情。当我们专注于某个领域并不断精进,多巴胺会在达成目标时给予我们强烈的成就感,而此时,“当下分子”(如血清素、内啡肽等)也会开始发挥作用,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完成一件事的满足和快乐。
其次,学会关注现实,而不是沉迷于幻想。多巴胺需要真实的数据和体验来校准它的预测。走出去,接触自然,与人真实地交流,这些丰富的环境信息能帮助多巴胺系统更健康地工作。
另外,尽量避免一心多用。同时处理多个任务会大大降低我们的专注力和完成质量,也容易让大脑疲劳。持续、专注地做一件事,反而更容易带来心流体验和真正的成就感。
最重要的是,意识到幸福来自于“向上”与“向下”两者的平衡——既要有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多巴胺,也要有能感受当下美好的神经递质。我们不能完全拒绝多巴胺带给我们的动力和梦想,但也不要被它推着永远向前跑、却从未好好感受已经拥有的一切。
《贪婪的多巴胺》并不是要否定多巴胺,而是帮助我们理解它、善用它。
它让我们看清:真正的幸福,既来自于追逐,也来自于停留;既来自于想象,也来自于体验。学会在做梦和清醒之间找到平衡,才是我们能够送给自己的最好礼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