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Z老师
(知识快递II——《教育心理学》4号)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会知识很让人开心,但我们的时代,实在跟不上孔夫子那慢悠悠的节奏。《一小时成为演讲牛人》《30天写一本小说》《六节课从PPT小白逆袭成高手》等,我们要像这样,快速学会“马上能带来收益的知识”,才能高兴的起来。
如今,“高度自律”,“终身学习”,“跃迁阶层”,“知识服务”等观念广泛传播。“学习”成为一部分年轻人的新时尚。朋友圈里常看到付费听讲座、“一年读一百本书”计划、“今天又听了XXX的演讲,还买了他签售的新书”等等,我着实感叹:每个人都在飞奔向前,每个人又都被别人甩在脚后。当然这个“学习”,一定要用最新的智能设备,一定要直接和行业大牛对话,张口“大数据”,闭口“人工智能”。它催生了一大堆知识服务的创业产品。
去年有人发文《我一年花了5000块知识付费,买来这四个教训》曾在网上红极一时,触动了太多人的痛点,于是大家又开始质疑知识付费的学习有效性。
“学习”不是听听专家解析的“脱水书”,看看网传“纯干货”就能做到的。干货花了大价钱,却没内化,反而让自己背负更大的罪恶感,感觉马上就要被时代抛弃了,甚始怀疑自身学习能力。这就是我们前无古人的群体不安——知识焦虑,我也是其中一员。
从小我们就知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在我们如此好学,如此渴望成功的今天,不禁要追问:学习到底是什么,我们又该怎样学习呢?

学习不是“听事”“看字”,学习是经验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这是心理学中对“学习”这一行为的实质分析。伤心了,不用学着哭,高兴了也不用学着笑,哭和笑是人的本能,不用学习。只有当行为的变化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所致,才能视为学习。这种行为过程并非人类独有,小象也会在大象的带领下,学会奔跑。
早先人们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会知识就是不断改正错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对此提出了学习的三大定律:准备、练习、效果律。并且对学习者劝告说:要集中练习,才能促进那些应结合在一起的联结。比如,钻木取火是在偶然中产生,经过反复练习,便成为人类走向文明的最重要技能。桑代克也发现:一个动作引发了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人就会被激励,这个动作会再次发生。奖励很大程度能影响学习成果。
桑代克的联结理论在后来看,虽然还比较单一,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这是教育心理学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学习理论。他提出的“试错”确实是人类解决问题的一个途径方法。
学习也许是根植在我们祖先基因里的本性,人类对未知事物包括自身的探索从未停歇。随着研究的深入,俄国人巴甫洛夫为探索“学习”问题,做了一个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见下图

条件刺激(铃响),取代了无条件刺激(肉),狗学会了通过铃声证明食物的到来。条件刺激引发的反应即为“条件反射”。在此基础上,把铃声换成灯光,狗也会慢慢地学会通过灯光证明食物,条件作用上升到更高级别。
从这只狗迁移到人类身上,我们的学习便可认作是一种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刺激在频率上不断被强化,我们也就对知识记忆的越来越扎实。相比动物,人类有着复杂的语言系统,这突破了只能接受“物理信号刺激”的局限,学会更复杂的知识。
同样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后来将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推进一步,成为“操作性条件”,人的主观性被加入进来。他利用“斯金纳箱”进行白鼠实验

你看,除了饿了要吃饭这样的本能,人还有不与任何刺激相连接的自发反应,比如无聊时喃喃自语,便是操作性行为。当人许多的操作性行为在环境中受到表扬、鼓励这样的强化,反应概率就会增加。婴儿偶尔叫一声"妈",妈妈便报以微笑和爱抚,于是孩子学会了叫"妈妈"。相反,如果人做出一个操作性反应,出现了一个不好的刺激或反馈,这便是惩罚。如果婴儿对着陌生的保姆叫妈妈,保姆没有理他,时间一长,这一操作性反应就会慢慢消退。
这个发现不得了,我们现在的学习过程几乎就是按照斯金纳的逻辑进行的。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规律,我们的学习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把一门课根据自己的需要分成许多小步骤,每完成一步就会得到一次学习强化,然后进入下一步。
斯金纳扩展了联结派等学说的局限,扩展了条件刺激的便捷,并通过操作性行为反应概率,提出相应的行为矫正,以控制学习。
说到这里,我们能够看出,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地接受外界直接或间接的知识或信号刺激,最重要的步骤是通过不断强化,才能把那么多的知识经验化为己用。在快餐时代,我们常常带着猎奇的眼光和耳朵,听讲座,看视频,许多媒体也迎合这种口味,也许你当时觉得感悟很深,收获很大,如果没有整理物化的过程,没有心理学上的“强化”的,过后再提,能记起的也是寥寥无几。
继续深入思考我们会发现这有个问题,外在刺激大多数都是直接经验,可人的许多知识并不都来源于眼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是提出: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后果间接地学习。
班杜拉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儿童看到一个房间里成年人在对玩偶拳打脚踢,然后再把儿童带到一个有玩偶的房间,自由活动,结果发现儿童也在对玩偶拳打脚踢。我们都知道,一些血腥暴力的场面应该尽量让儿童回避。此中缘由便是儿童通过模仿成人榜样的行为进而习得新行为。

那么榜样的作用就显得很关键,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及特性,进而转换成表征性的语言符号,保留在自己的记忆里。在榜样的感召下,尽力而为,自我强化,在一定的时机把习得的行为表现出来,这便是我们学习的过程。
总结一下,“行为主义学派”对人类“学习”的研究从“刺激-反应联结”到“条件作用”,再到观察榜样获得间接经验,每一个角度都伴随着外界认识与内在强化的合力修炼。再直白一点:任何一种学习成就的达成,都需要“勤学苦练”。在知识信息紧紧包围着我们的今天,“勤学”一点都不难,但“苦练”才能把我们真正送上更高的层次。关于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我们下期接着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