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笔
君子之学3: 存天理灭人欲以及天人合一

君子之学3: 存天理灭人欲以及天人合一

作者: 育种数据分析之放飞自我 | 来源:发表于2019-07-09 07:25 被阅读0次

存天理灭人欲:

南宋是儒家进一步发展的时代,朱熹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上至帝王,贤人,下至愚民,懒人,都需要“由教而入”,使之成为“醇儒”。这种境界不只是强调个体的人对于社会及其社会规范的简单认同,更强调以此为基础,实现内在心性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从而达到高度自觉,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天人合一:

可以说,这种境界的个体,突破了一己之小的限制,而与社会之大我,天地之大我融为一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天人合一”,即实现了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的境界。

修炼途径:

修己---“明明德”---“灭人欲”

治人---“亲新民”---“明人伦”

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想法:

这个观点应该是朱熹提出的,王阳明也有相关阐述,但是,现在变成了贬义词,认为这是儒教压制人性的典型表现。它本来是有积极意义的,这里的人欲不是指所有的欲望,而是去除私欲,恢复本心。

简单的说,朱熹主张的是明理见性,人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所以看不到自己的真实面貌,所以不能体悟到天地之理,要想体验到、找到万事万物的共同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欲。孟子提出了“尽心”、“存心”、“养心”之学,“尽心”就是要在认识上达到自我超越,“知性知天”;“存心”也便是“养心”,即是养性知天,所以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

“存天理灭人欲”百度百科

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欲望的满足符合经济学的边际递减效应,而且不断的追求私欲,会蒙蔽内心,体悟不到天地之理。

我认为这种天地之理,和马斯洛所谓的“高峰体验”或者“高原体验”比较类似,就是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使命,整个人处于比较高的层次,能够根据过去的轨迹看到未来的路径,为自己的成长注入源动力。

如何达到这种状态呢,那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下面朱熹举了几个例子,说明哪些是“天理”,哪些是“人欲”: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 

“古人为学,只是升髙自下,歩歩踏实,渐次解剥,人欲自去,天理自明。”(《晦菴集》卷第五十五)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朱子语类》卷第十一)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类》卷四)

“存天理灭人欲” 百度百科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于我心有戚戚焉!

君子之学1: 为什么要写读书笔记

君子之学2: 君子不器与浩然正气

相关文章

  • 君子之学3: 存天理灭人欲以及天人合一

    存天理灭人欲: 南宋是儒家进一步发展的时代,朱熹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上至帝王,贤人...

  • 存天理,灭人欲

  • 存天理,灭人欲?

    我要看一下朱熹的书 在还没有看之前我也是有个大概的想法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模型 艾里克森人的毕生...

  • 存天理,灭人欲?

    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便是圣贤之道。 天理即人欲。 未来每一次重塑都会以更多的交接与更少的分立为特征。王阳...

  • “存天理,灭人欲”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在朱熹看来,每个人内心当中都有两个自我:一个跟天理有关,代表了道德的“...

  • 存天理,灭人欲

    孔子在《礼记•礼运》讲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意思是正常的饮食男女,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为本性欲望。但人的欲望...

  • 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说过“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肯定让你很反感,连人的正常欲望都要被消灭,怎么活啊?其实,朱熹的原意不是说人的欲...

  • 存天理,灭人欲

    很多人听说过“存天理,灭人欲”。但有很多人断章取义的误解为不讲人性扼杀人性之说。 但其实这句话是朱熹学思想的重要观...

  • 存天理灭人欲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存天理灭人欲。 佛是苦禅,修者以律制行,觉者由心生律,两者看似差异,实为相似,前者通过修炼来制我...

  • 存天理灭人欲

    过年贴春联之前,哥哥特意叮嘱我春联不能贴在大门上。 乡下的新房建成以后,哥哥左挑右选,选中了这个黄铜色的大门。买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君子之学3: 存天理灭人欲以及天人合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uct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