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程概覽
自7月11日至8月10日,在高全明隊長的召集與陳新靖戰友的籌劃下,一行12人從北京啟程,經煙臺探訪蓬萊、體悟山海靈氣,而後北上遊覽本溪水洞、感受地下奇觀,開啟了這趟東北之旅。行程途經九省,跨中、朝、俄、蒙四國,總計約三萬公里。
上传中,请稍候...
途中,我們飽覽山川之美、人文地理與異域風情,走訪了抗美援朝紀念館、遼沈戰役紀念館等紅色地標,也參觀了報恩寺等人文場所。旅程中雖爆了二次胎,卻始終順順利利、平平安安。對比途中所聞的外界雨災與戰火,更讓我們深切感受到國泰民安的珍貴。
一路以農家自種蔬菜、散養禽蛋、現釣鮮魚為食,在草原之上感悟天地遼闊與「天圓地方」的古老智慧,親見馬背民族「人馬合一」的生命默契。這段旅程不僅深化了戰友同學情,更讓我們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堅定了遵循自然、敬畏自然的信念——過度開發與濫用必遭反噬,這是自然給予人類的深刻啟迪。
二、山川異域與中藥的淵源
東北地區生態多樣,可謂天然「藥庫」。伊春的山林、根河的樹洞、廣闊的草原等不同環境,孕育出蘑菇、柴胡、細辛、黃芪等多種藥材。不同的地域生態,決定了中藥材的種類和生長特性。比如草原乾燥的環境有利於黃芪固表補氣特質的形成,而山林的濕潤則滋養了細辛散寒止痛的功效。當地居民依據生態環境,利用天然物產養生,這正體現了中醫「天人相應」的理念,也為中藥的取材、應用及中醫的辨證施治提供了豐富的自然樣本與實踐基礎。
山東蓬萊臨海而立,山海相擁的獨特地貌蘊含著「陰陽相濟」的生態智慧。海面的濕潤水汽與山巒的堅實穩重相映,清晨的海霧與午後的陽光交替,塑造出兼具水性靈動與山性厚重的區域氣質。當地盛產的海帶、紫菜等海產,性寒而潤,恰與山地生長的薑、棗等溫性食材形成互補。這種「山海食材調和陰陽」的飲食傳統,正是中醫「藥食同源」在地域生態中的生動呈現——人們依託蓬萊的山海之勢,取海物之「陰」潤燥,用山物之「陽」溫補,在飲食中實現人體與自然的動態平衡。
本溪水洞作為亞洲最大的充水溶洞,是大自然塑造的「微生態寶庫」。洞內恆溫恆濕,鐘乳石千姿百態,暗河蜿蜒流淌。其獨特的陰涼濕潤環境,不僅孕育了適應洞穴氣候的特殊微生物與藻類,更與洞外山林的溫暖乾燥形成鮮明對比。這種「一洞之內有別樣天地」的生態差異,恰如中醫所言之「陰陽對立統一」——洞外之「陽」(光照充足、溫度波動)與洞內之「陰」(幽暗潮濕、溫度穩定),共同構成區域生態的平衡,也啟示著人體健康需陰陽調和:如同溶洞需維持內外環境的動態平衡才能保持穩定,人體亦需協調內外環境、陰陽消長,方能達至「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
同一緯度上,不同地域乃至不同國度的生物種類常呈現驚人的相似性。比如海参崴與江蘇南通啟東的圓頭角,雖分屬不同國度與區域,卻有著相近的濕地生態與濱海生物群落。這一現象不僅印證了地球是圓形的客觀事實,更揭示了緯度帶對氣候、光照等自然條件的統馭力:相似的緯度意味著相近的太陽輻射強度與晝夜節律,為生物提供了趨同的生存基礎。這與中醫「天人相應」中「同氣相求」的理念不謀而合——如同緯度生物因共享自然規律而相似,人體也會因所處緯度的生態特徵而形成相應的體質與養生需求。
與此同時,地球的球面特性與複雜地貌,又造就了「極寒之地有暖隅」的奇觀。即便是在整體寒冷的高緯度地區,也會因洋流、地形等因素存在四季如春的角落,如溫暖洋流環繞的海灣、群山環抱的谷地,其局部氣候與周邊形成顯著差異。這種「整體有常、局部有變」的生態特徵,恰如中醫對人體的認知:人體整體遵循生命運行的普遍規律,卻又因個體體質、生活環境的差異而呈現獨特性,這也正是「辨證施治」「因地制宜」的生態依據。
三、經濟民生、文化淵源與中醫的發展
東北的民俗生活,可謂是中醫傳承的「沃土」。我們一路野餐的食材,皆來自農民自種的自然蔬菜、散養的雞鴨禽蛋,偶有現釣的河魚。這些在自然節律中生長的食物,未經大棚催生、規模化養殖的干預,保留著更本真的性味與營養。相較內地大棚種植的蔬菜(生長期被人為縮短,風味與養分流失)、規模化養殖場的禽畜(依賴飼料催長,肉質與營養結構單一),自然生長的食材更貼合中醫「藥食同源」的精髓,能更好地滋養脾胃、調和氣血,讓身體在攝入中感受與自然的呼應。這種對天然食材的依賴,正是東北民生中對中醫「順時取物、食養為先」理念的生動踐行,也讓中醫智慧在日常飲食中代代相傳,隨地域民生不斷延續。
而「岐黃聖術」絕非僅以書法為表,其內核是古人對醫道、藥方、製藥的系統歸納與深刻洞見——從《黃帝內經》奠定的「陰陽五行」「整體觀」,到歷代醫家總結的藥材性味、配伍規律、炮製技藝,是中醫體系的根基與靈魂。此次東北行中,無論是當地居民用長白山人參補氣、草原甘草止咳的日常實踐,還是對不同地域藥材「因時因地取用」的遵循,都是對「岐黃聖術」中「天人合一」「辨證施治」核心思想的生動踐行。這種植根於生活的傳承,讓古老醫道在當代民生中依然鮮活,也隨經濟發展、文化交融不斷與時俱進,成為中醫與地域民生共生共榮的見證。
四、初心與信仰對中醫學的影響
旅程中,中醫交流所及的「望聞問切」,正是中醫安身立命的根基。望其色、聞其聲、問其詳、切其脈,四診合參方能窺見疾病本質。若僅憑舌診一處下判斷,便如管中窺豹,難得全貌;唯有扎實練就這套基本功,才能在複雜病證前辨明陰陽、分清虛實,真正踐行「治未病」與「治已病」的使命。
這種對基本功的執著,與紅色文化、宗教文化傳遞的精神力量相通:紅色地標中戰士們苦練戰技的堅持,報恩寺裡修行者打磨心性的恆心,都與中醫人深耕「望聞問切」的初心相應。先輩探索中醫的歷程,正是以扎實的診斷功夫為基,方能總結出浩如煙海的醫理藥方;如今傳承中醫,更需以這份「基本功不可偏廢」的信念為柱,才能在時代變遷中守住根基、行穩致遠。戰友同行間的交流切磋,也讓我們更深體會:唯有基本功扎實,方能談得上創新發展,這份認知為中醫傳承注入了篤定的信心與動力。
五、中醫的文明根基、生活本質與教育意義
(一)中醫: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生存根基
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中醫始終是民族生存發展的「根本要徑」。從遠古先民辨識草木藥性、嘗百草救民疾,到《黃帝內經》構建「天人合一」的醫理體系,再到歷代醫家在瘟疫、戰傷中總結的防治經驗——中醫不僅是醫術,更是民族在與自然、疾病抗爭中積累的生存智慧。面對歲月中的饑荒、疫病,正是憑藉「藥食同源」的調養之道、「辨證施治」的救治之法,中華民族才能一次次渡過危難,繁衍至今。這種深入文明基因的醫道,是比文字典籍更貼近生命本質的「活態傳承」。
(二)中醫即生活:融入日常的生存智慧
中醫從來不是隔絕於生活的學術理論,而是滲透在衣食住行中的日常實踐。晨起喝溫水養脾胃,夏夜用艾草驅蚊除濕,秋日食梨潤肺防燥,冬日喝紅棗薑茶禦寒——這些代代相傳的習慣,皆是中醫「治未病」的體現。此次東北行中,農家自種的蔬菜、散養的禽蛋,是「食養」的具象;草原居民用甘草泡水止咳,是「藥用」的簡單;蓬萊百姓以海產配山蔬調和陰陽,是「因地制宜」的生動注解;甚至對天氣變化的體察、情志波動的調節,都蘊含著中醫「順應自然、調和陰陽」的智慧。可見,中醫早已成為生活本身,是普通人無需刻意學習便能踐行的生存哲學。
(三)中醫教育:讓孩子在自然中體悟生命
中醫的傳承與創新,離不開扎根自然的教育。應當讓孩子走出課堂,到山林中認識柴胡、黃芪的形態,在田間觀察五穀生長的節律,在草原上體會「天圓地方」與人體的對應,到本溪水洞感受陰陽平衡的生態奇觀,去蓬萊見證山海相濟的自然和諧。這種親近自然的教育,比課本知識更能讓他們理解「天人合一」的深意。孩子們在採摘野菜時懂得「適度取用」,在觀察動物活動時體悟「生態平衡」,在感受四季更迭時明白「順時而動」,這些體驗會內化為對生命、對自然的敬畏,而這正是中醫最核心的精神底色。這種教育不僅能培養未來的中醫傳人,更能塑造懂得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健全人格,對當下偏重知識灌輸的教育模式而言,是深刻的補充與革新。
六、中醫與西醫的關係
中醫絕非只能「慢調」,在急診領域同樣有深厚積澱與實效。如中風初期的針刺急救、高熱驚厥的刮痧放血、外傷出血的草藥止血等,都是中醫應對急症的經典方法,其核心在於「辨證求因、快速干預」,通過激發人體自身正氣來扭轉病勢。
中醫與西醫本是兩套獨立的醫學體系:中醫以「陰陽五行」「氣血津液」為理論核心,講究整體觀與辨證論治,從根源上調和人體平衡;西醫以解剖學、生理學為基礎,側重精準定位病灶、直接干預病理。二者並非「結合」的關係,更不應混淆體系邊界。從根本而言,中醫作為承載中華民族數千年生命智慧的醫學體系,應占據主導地位,其「治未病」「天人合一」的理念
能從本質上守護健康;西醫則可在特定場景下作為輔助——如需要精準檢測數據時提供參考,或在機械性損傷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持,但絕不能替代中醫對人體與生命的整體認知。這種主次分明的定位,才能讓兩套體系各展所長,最終服務於人的健康。
七、自然敬畏與國泰民安的啟示
旅程中偶遇的小挫折,恰如自然與人生的「微調」,提醒我們順勢而為;而一路的平安順利,與外界雨災、戰火的對比,更讓人刻骨體會到國泰民安是何等珍貴——這份安寧,正是建立在對自然規律的尊重、對社會秩序的守護之上。
自然從不吝嗇饋贈,卻也從容警示:過度開發山林會導致水土流失,濫採藥材會斷絕資源根基,破壞濕地會打破生態平衡……這些反噬,恰如人體「陰陽失衡」後的疾病,是自然對「逆天而為」的必然回應。中醫「天人合一」的智慧,本質上就是教人與自然達成動態平衡:如馬背民族與草原共生,蓬萊百姓與山海相融,唯有取之有度、用之有節,才能在自然的循環中永續生存。
這份敬畏,不僅是對草木山川的尊重,更是對生命法則的遵循。國泰民安的基石,既在於社會的和諧,更在於人與自然的共生——唯有如此,方能在歲月流轉中,始終擁有平安順遂的根基
。
八、旅程的美中不足
行程匆忙,對東北地域中醫的深入調研(如傳統中醫院走訪、老中醫訪談)不足,錯過了挖掘更多民間中醫智慧的機會。部分自然生態與中醫的關聯(如特定藥材生長周期、炮製工藝),因旅途節奏未能細緻探究,對中醫理論與地域生態深度融合的剖析,尚顯淺顯。
九、特定地域生態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一)長白山
長白山作為東北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廣袤的原始森林和豐富的火山地貌。這裡空氣清新,富含負氧離子,被譽為「天然氧吧」,對呼吸系統疾病有著天然的療愈作用。當地居民常在此進行森林浴,通過呼吸新鮮空氣,改善心肺功能,增強免疫力。
在中藥材資源方面,長白山人參、鹿茸、五味子等聞名遐邇。人參作為「百草之王」,具有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等功效。當地居民會在特定時節上山采挖人參,將其作為日常養生食材,或製作成藥酒、藥膳。長白山的水質也極為優良,富含多種礦物質,居民長期飲用,有助於維持身體的酸鹼平衡,促進新陳代謝。
(二)阿爾山
阿爾山以其獨特的火山溫泉群而聞名。溫泉水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如硫、氟、氡等。這些元素具有消炎、殺菌、止痛等功效,對於治療皮膚病、關節炎等疾病有著顯著的效果。當地居民常泡溫泉,不僅能夠緩解身體的疲勞,還能預防和治療多種疾病。
阿爾山的森林資源也十分豐富,森林覆蓋率高,空氣濕度適宜。居民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相對較低。此外,阿爾山的野菜、野果等天然食材豐富,如蕨菜、榛子等,這些食材富含維生素和膳食纖維,是居民餐桌上的常客,有助於保持身體健康。
(三)內蒙草原
內蒙草原廣袤無垠,獨特的草原生態環境塑造了當地居民獨特的生活與體質特徵。這裡的蒼天如穹廬般籠蓋四野,大地平闊如砥,「天圓地方」的古老哲思在此得到最直白的印證。草原的乾燥氣候與強勁風力,看似 harsh,卻孕育出黃芪、甘草、麻黃等耐旱藥材——黃芪得草原之「陽氣」,固表之力尤強;甘草吸地脈之「中和」,調和諸藥之功獨具,當地牧民常以之泡水,緩解風沙侵襲帶來的咽喉不適,這正是「一方水土養一方藥」的生動體現。
草原上的馬背民族,在與自然的共生中形成了「天人马地合一」的生存智慧。他們飲馬奶、食牛羊肉,這些食材得草原之精華,性溫而補,恰好抵禦塞外的嚴寒;放牧時縱馬馳騁,與風同速,既鍛煉筋骨,又暢通氣血,這種與天地相融的生活方式,暗合中醫「動則生陽」的養生之道。牧民們對草木禽獸懷有深切敬畏:春不濫採嫩草,夏不盡捕幼畜,秋不絕挖藥根,冬不窮追野獸,這種「取之有度」的節制,與中醫「天人相應」「陰陽平衡」的理念高度契合,也讓草原生態得以綿延,成為天然的「藥庫」與「養生場」。
長期生活在草原的居民,體質多偏強健,耐寒耐勞,這與他們的飲食、起居緊密相關:清晨飲熱奶茶驅寒,正午隨陽光移帳避曬,傍晚燃艾草驅蟲,深夜裹厚氈禦風,一言一行皆順應自然節律。即便是常見的風寒感冒,牧民也會用草原特有的蔥白、生薑煮湯,輔以熱炕發汗,不藉藥石而愈,這正是中醫「食養」「外治」思想在民間的樸素實踐。
更難得的是,草原的遼闊與天地的浩渺,能蕩滌人心的浮躁。牧民們面對風沙不怨,遭遇暴雪不懼,這種豁達開朗的情志,恰是中醫「怒傷肝、喜傷心」等「情志致病」理論的反面印證——平和的心態與天地相融的心境,本身就是最好的養生之藥。這片草原告訴我們:健康從不僅是軀體的無恙,更是人與自然、與自身情志的和諧共生。
二O二五年八月十四日
北京順義牛欄山(初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