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云,自古以来,皇帝集权的方式有多种,其中有一点不变,就是名不副实。皇帝为了拉拢豪族,给他们较高的官职,然而又为了让自己能集全,不予他们实权。反而将实权下放。
例如中书舍人,名为九品,官职既低,士人不屑为之,又可选任寒族。到齐明帝时,中书令的权限已不如中书舍人。王导的后人王检感叹自己虽然位置高,但权利不如小吏、面首、僧道出身的茹法亮(以佞事齐武帝)。彼时高官不过是一个空名义。
一个部门,首脑是士族,属下是寒族,首脑是传统的统治力量,属下寒族确是皇帝的亲信。这种格局是为了加强皇帝专制。
- 此时正官不重要,差遣才重要,无论官做的再大,若无一个地位低却有实权的位置,也是无用。
- 系统之间职责不分,甲系统可管乙系统,乙系统也可管甲系统。领军可以任为宰相。宋文帝时,宰相数人(六人),权责不明,帝以此加强自己的统治。一国三公,吾谁是从,况今有六,而可得乎。
感想
- 位高权却不重,明内阁大臣初起时只有六品,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因袭。自明清以后,不闻此例。只有伪满洲国听说有类似的机制。
- 名不副实,明内阁但称大学士,位在各部尚书之上,也可能有此方面的因袭。
- 为今看来,帝制旧习已经一扫而空。未闻有故意造成议论相搅,上下相疑的事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