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在《活着》这本书的中版自序中写到:写作的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的。他同时又在韩文版自序中写到:“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说句实话,对于第一句话,我反过来倒过去的分析比对思考,终究是没有想明白,人仅仅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为活着本身而活着!多么痛的一句话!多么无奈的一句话!多么可怕的一句话!
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活着的意义,但在活着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难道不都是在找寻生命的意义吗?
在外人的眼中,书中的主人公福贵的一生是悲惨的。因为赌博,从一个富家少爷沦落到租人田地耕种的佃农。接着父亲死亡,妻子家珍被岳父强行接回家。然后是母亲死亡,自己被国民党抓去做壮丁。逃回来时,女儿凤霞因为发高烧变得又聋又哑。好不容易光景好过一点儿,儿子有庆因为献血过量而死亡。厄运总是不放过这位曾经做过荒唐事的男人,紧接着,他的妻子也因病死亡。女儿嫁人之后在生孩子的过程中,因为大出血而丧命。他和女婿二喜相依为命,共同照顾着这个唯一的后代苦根。在一次工地事故中,二喜被水泥板砸中死亡。伤心欲绝的福贵一个人拖着这个世界上他唯一的亲人生活着。一天,苦根发烧,福贵因为担心外孙饿炒了一盘新鲜的豆子给他吃,等他劳作归来时发现苦根已经因为吃豆子过量而噎死了。福贵失去了他唯一的希望!
是的,福贵的一生是凄惨的,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命运安排的如此凄惨。世界上真有这样的人生吗?承受所有的苦难?但就是这样的人生,我们能说福贵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吗?不,我从不这样认为。
如果说一开始福贵的人生是荒唐的。那么接下去的一切我认为都是有意义的。福贵没日没夜地劳作着,为了什么?为了让妻子儿女在贫困的条件下能够吃得好一些穿得暖一些,一家人能其乐融融地在一起。这难道不是普通人生命的意义吗?把爱分享给家人,努力为家人撑起一把伞,哪怕再难,彼此成为对方的依靠,脉脉的眼神陪伴着你,苦难中的期待伴随着你,虽然弱小但坚定的信念鼓励着你,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的人生?一切虽然无力但又何尝不是伟大!
能够改变世界的有着惊天动地人生的人毕竟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人的人生注定是平淡又平庸的。伟人有伟人的人生意义,凡人有凡人的人生轨迹。人必须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要、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之后,才能想怎样实现最高层次的理想——自我实现的需求。我想余华所说的人生意义应该是最高层次的吧。但是,在满足每一个层次的需求中,都能找到人生的意义,而不是只有实现了最高层次的理想才是真正活着的意义。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不同意余华先生的观点。真正能温暖人生的,不是荣华,不是富贵,不是伟大的发明创造,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爱!而爱,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拥有!就如福贵的人生,虽然凄惨,虽然集所有的不幸于一身,但在他的生活中,从不缺家人的爱!有这,足以支撑起他全部的人生信念!
福贵的人生虽然凄惨,但我却认为幸福过当今社会千千万万人的人生。他们夫妻间从不缺沟能,从不缺信任,从不缺爱,他与孩子间从不缺沟通,从不缺陪伴,从不缺信任,从不缺爱!在大难来临之际,他们彼此握紧对方的手,有难同当!
福贵的人生是幸福的,是有意义的。即便人生中只剩下他一人,每天下田耕地吆喝着牛犁田时,从他嘴里喊出的都是已经故去的家人的名字!他温暖了家人的心!温暖了读者的心!温暖了千千万万个当今社会看似风平浪静其实一潭死水的家庭的心!
困难并不可怕,灾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生中付不出爱也感受不到爱!
当然,福贵的人生还有另外一层意义。他的人生贯穿了中国几十年的风雨飘摇,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打土豪分田地到人民公社,从大炼钢铁到三年自然灾害,从文化大革命到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的大事件集中于一个人物形象中呈现,这才是作者真正的高明之处,也是这本书能够获得无数大奖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