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了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论语》作为一部古代学者的必读书,它所造成的影响那是显而易见的,为人处事还处处应用着《论语》中的精华。
《论语》中关于如何做人的思想及其价值,在我看来有二点,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侥幸的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灾免祸的人,迟早是要受到惩罚的。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异何?”说明孔老夫子觉得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的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那么怎样才算仁呢?孔子回答颜渊:“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同时孔子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被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过能够实行这五种美德的人,就可算是仁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自己静下心来衡量一下,自己是否具有这五种美德?自己是否可以称得上“仁人?”
我总觉得现在的社会中黑暗的一面始终太多,《论语》中的“仁”已经很少能看到了,如果每个人都能用《论语》来净化自己的心灵,那么社会上的那些不好的一面将会不复存在,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