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名著
孔子/孟子仁德思想比较

孔子/孟子仁德思想比较

作者: 塞飞夜 | 来源:发表于2018-07-26 21:16 被阅读82次

孔子和孟子同为儒教学派两个同样重要的人物,一个创立了儒教,成为了君子的典范,而孟子却解决了孔子遗留下来的一个重大的不可解的问题:“仁是什么,是怎么产生的?”,孟子从人性论给出的答案是:侧隐之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成功地解决了遗留已久的问题,并获得了认可。那么对这两位的仁德思想做一番对比,就可以使人对于儒家重要思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孔子把仁的地位看得很重,在论语中就反反复复提到仁,孔子将仁视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并以仁为核心形成了思想结构,而孔子的仁有三个不同的含义,第一个指的是是一个有着最高地位的观念,如果把仁必成一个人的话,那么他就是老师家长心中德智体美样样精通的懂事的好孩子,《论语》中说:恭,宽,信,敏,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仁就是一切道德品行的代言人,是包罗万象的最高道德。

仁的第二个含义是爱人1,《论语·颜渊》中说:爱人。爱人不限于亲人,或是宗法关系,而是对于任何人如《论语·学而》曰:“泛爱众而亲众”。

仁的第三个含义就是仁是礼的内化,要把礼当成自我实现,也就是实现仁的一大途径,就像论语中说的“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如果可以克制住自己的言行,并且努力符合礼的规定,就能实现仁。

那么再来看看孟子,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那就是仁与礼,而孟子却不一样,孟子主张仁与义的结合。孟子强调亲亲对于人的重要性,就是要先尊敬身边的每一个人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其次孟子认为仁是一种本能,也就是爱,将爱推己及人,并将义作为爱人的界限,也就是《孟子·娄上》曰:“仁者,爱人。”《孟子·梁惠王上》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中反映出仁义的范围扩展到了每一个人身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博大情怀。孟子在继承孔子将仁理解为仁爱,爱人的同时,还说仁也同样发于同情,也就是《孟子,公孙丑》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孔孟的区别除了上面说的一个侧重仁礼,而孟子却侧重仁义这一条外,孔子认为仁是后天不断克己复礼形成的仁是要靠里的约束来实现,就像人的性格,品行刚生下来是一样,但是后天环境不一样导致了人后来也就不一样了。仁是要靠自我的反省来实现的,毕竟要仁可不容易,就需要一天天的反省。而孟子却认为仁是生来就有,是因为人皆有恻隐之心,而恻隐之心就是仁。总的来说,孔子将仁视为内心情感,将礼视为外在的仁;而孟子则把外礼内化为心。

相关文章

  • 孔子/孟子仁德思想比较

    孔子和孟子同为儒教学派两个同样重要的人物,一个创立了儒教,成为了君子的典范,而孟子却解决了孔子遗留下来的一个重大的...

  • 《史记》中的女人之言传身教的孟母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司马迁只为孟子写了短短两段话,一段评论一段记述,简略概述了孟子的仁德思想。孟子作为与孔子...

  • 孟子的仁义学说(1)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义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学术和政治思想,在儒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孟子》关于仁义方面的论述比较多...

  • 孔子与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思想家,但这并不意味着孟子和孔子的完全相同,孟子部分思想与孔子相同,部分也有不同;且孟子的性格与...

  • “鱼”与“熊掌”

    孟子,与孔子同为儒家思想上的集大成者。如果孟子生在孔子的那个时代,如果孟子是孔子的学生,他肯定可以继承孔子的...

  • 孔子和孟子的区别

    孔子和孟子思想是继承的关系,到他们之间又有区别。 孟子提出明显的性善论,孔子没有。孟子更注重...

  • 舌尖上的成语 | 饭糗茹草

    战国中期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孟子被后世尊为“亚圣”。孟子的言论汇编成了《孟子》一书,...

  •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看后恍然大悟

    一、儒家 儒家的思想又称儒学。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人物。由孔子创立。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朱熹、王阳明...

  • 《孟子》中的教育方法,受益匪浅

    孔子是儒家的创立者、先驱者,而孟子则是孔子儒学的继承、发展者。《孟子》是儒家经典,是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完成于战国...

  • 孔子德政和孟子仁政的异同

    在儒家学说中,孟子向来被认为是孔子思想的嫡传,孟子对孔子的思想有继承也有发展,在治道观上也是如此。治道即治理之道,...

网友评论

  • 淡烟w:孟子却解决了孔子遗留下来的一个重大的不可解的问题:“仁是什么,是怎么产生的?”,孟子从人性论给出的答案是:侧隐之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提出核心问题就是这纱带着审辩式思维的句子,祝贺👍

本文标题:孔子/孟子仁德思想比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bfi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