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的力量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读的是《悲伤的力量》书中的第三部分:人生有三把钥匙:不强求,放开手,向前走。希望大家喜欢,谢谢!
死亡带给人痛苦,也让人学会去适应一切,面对自己的痛苦,我们可以学习新的方法,来提高自己忍受和表达痛苦的能力。
面对他人的痛苦,我们不需要也无须多做一些什么。只要有足够的善举,用于认可他们的处境,就已经足够了。
书里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名叫麦克斯的四岁半的孩子,在亲眼目睹了一个入室盗贼杀害自己母亲的全过程后,从此他拒绝谈论起自己的情绪,从不表露自己真实的一面。他甚至还充满活力,在大家面前玩各种耍宝,给人看来他是一个开心果,他完全感受不到悲伤的印象。
我们会如何看待这样的一个孩子呢?也许很多人会佩服这样一个孩子,并且认为他已经走出了悲伤。但作者告诉我们,这个孩子虽然看似乐观,但内心其实脆弱痛苦。一旦有外力刺激,他将再次陷入到更深的悲伤中,这实际上是一种危险的状态。
这和很多白领一样,他们因为业绩和家庭压力,内心本就充满压力,此时家里传来亲人去世的噩耗,他们一边要维持生活,假装乐观,一边又处于痛苦之中。两种情绪折磨之下,没办法自我认同,最终就可能在某场会议上情绪崩溃。
花
这种情况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些痛苦是怎么存在的。
一是,我们习惯性地会把悲伤当成是铭记的方式。
在痛失亲人后,我们会下意识觉得,悲伤是我们与死去亲人交流的桥梁。一旦感受不到自己的悲伤,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抛弃了亲人,并且感到内疚。但同时,我们也知道,不应该长久地停留在悲伤的情绪中。于是会在两者之间挣扎徘徊。
二是,我们会要求别人跟自己一起感受悲伤。
在亲人离去之后,如果身边人的表现不符合自己对悲伤的要求,我们会失望,进而觉得自己不被理解。
三是,悲伤也会让我们的关系遭受破坏,陷入到更深的泥潭里。
我们在悲伤的时候,倾向于把自己的所有,都押注于在世之人身上。这种压力会让身边人越来越喘不过气来,甚至于离开我们。我们以为自己的这种过度关心,会换来一个好结果,但最终也只能得到失望。
其实,面对悲伤最好的方式,就是千万不要把悲伤、哭泣,看做是脆弱的表现,而把它看做是一种释放。
在放声大哭的过程里,把自己的负能量都得到缓解。我们要明白,真正的悲伤不是再不相见,不是让时光停驻在某一天而再不向前。
而是我们曾经有过那么多的回忆,如今最美好的部分已经过去了。
在我们加工过的回忆里,某段时光总是完美的。意识到完美不可得,便是悲伤来临之时。我们总是急于挽留这段记忆,却不知郑重地告别,放肆地哭一场,才是对它最好的尊重。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我们今天分享《悲伤的力量》的第三部分就到这里了。谢谢您的阅读,读后有什么想法请留言,谢谢!
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