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读的是《悲伤的力量》书中的第四部分:换个角度看,天地自然宽。希望大家喜欢,谢谢!
面对死亡,我们要来了解自己内心正在发生的一切,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辨别自己的情感和动机,从而真正认识自己。
细想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很久没有认真对待过自己的欲望了?我们是不是越来越善于克制自己的感情?生活将我们的热爱和追求都磨平,突如其来的悲伤,就是对我们人生价值寻回,迫使我们改变的时刻。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名叫斯蒂芬的六十二岁男子,他的妻子突然遭遇车祸离开了他,深受打击的他,只能靠着沉溺工作和暴饮暴食的恶性循环,来让自己处于一种麻木状态。
他对妻子感到非常愧疚,他们曾经制定了许多未来的计划,因为现实一再的推迟,结果却是永远没有机会去实现。他想到妻子离去之后,自己未来即便是坚强起来,一个人孤独的生活,最后也不过是紧跟着妻子的脚步,那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
同样的,还有一位名叫法西亚的全科医生女子,面对重病姐姐的病情却无计可施,她感觉到自己一无是处,变得责怪自己。她本来可以好好生活,但姐姐却将不久于人世,她担心自己的存在,对姐姐来说是一种刺激。
更让法西亚伤心的是,丈夫对她非常不耐烦,连最基本的倾听她的情绪都做不到。法西亚没办法说出自己不满的情绪,只好接受了丈夫的缺点。但姐姐的脸始终在她的脑海里出现,在这种双重逼迫之下,她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之中。

也许对他们来说,痛失亲人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情。但他们也很快明白到,死亡对当事人来说,并不一定是悲剧,而是发生在一个比较正常的时间跨度里必然的事情。甚至对于那些重病的人来说,死亡也是一种解脱。
作者发现,这些痛失亲人的人,为了摆脱悲伤而做的努力,反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例如失去伴侣的人,可能就此成为单亲父母;失去手足的人,可能以后要一个人对父母尽赡养义务。为了缓解悲伤,他们会为保持生活稳定而做出努力。
他们要更加尽心尽力地工作,让自己有足够的财力给孩子和父母,提供生活上的保障。他们可以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甚至在找到自我价值中,快速走出悲伤,获得继续下去的动力。
如果我们把悲伤当做是一种挣扎的动力,我们内心深处就会升起一股火焰,足以帮助我们战胜再大的困难。我们会较劲地跟自己说,世界上并非没了谁不行,想要证明自己也能达到失去亲人的高度,想要证明自己也能与他并肩。
这不是对悲伤的利用,更不是对逝去之人的不敬。
我们是把那一份思念,当做是想要再次与他们一起奋斗的焦灼感,以换取内心深处的那个逝去的空洞。在这种努力改变自己生活的执着中,我们才会明白,生活里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向往,这是一种温暖的悲伤。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我们今天分享《悲伤的力量》的第四部分就到这里了。谢谢您的阅读,读后有什么想法请留言,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