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不必探尽,探尽则多疑。人和人之间最大的错觉,其实是“亲密无间”。俗话说:喝酒不超六分醉,吃饭不超七分饱,待人不超八分情。
任何一段关系,越想“毫无保留”,越难走的长远。知乎上有个提问:毁掉一段感情最快的方式是什么?高赞答主,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她有一个知心好友,两人感情深厚,无话不谈。
一次聚会喝酒,玩“真心话大冒险”,她被要求向最好的朋友借钱。她打给对方,假意说家里有急事,想借几万块钱。本以为自己和对方好到不分你我,借钱肯定一口答应。
不料对方吞吞吐吐半天,还是委婉的拒绝了。一个测试感情的玩笑,却弄得一桌子的人尴尬不已。从那之后原本亲如姐妹的二人,感情也慢慢淡了。
正所谓识人不必探尽,探尽则多怨。越是亲密无间,对对方的要求就越高,稍有不和,便会产生裂痕,到最后恨比爱还深。
而亲兄弟尚且明算账,更何况朋友之间?世上没有什么感同身受,也没有什么不分彼此。再好的关系,也经不起试探。
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走得长远。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看过这样一个故事。老张和发小老李相聚。酒过三巡,老张问老李:认识这么久,你觉得我有什么缺点要改吗?
这是酒后真心一问,但凡言语委婉些说事,都能拉近两人距离。老李却真的痛斥起对方缺点:你脾气不好,打牌牌品差,斤斤计较,抠门,三五年不添件新衣裳。
老李犹如竹筒倒豆子,把所见所感说了个痛快,也没注意对方迅速阴沉的脸色。后果可想而知。将好友缺点摆在台面上大肆评论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不欢而散的结局。
不管多深的感情,都禁不住被人直戳自己的痛处。好友之间,也须谨记:假话全不可说,真话不可全说。
凡事点到为止,给别人留三分面子,才是最高级的情商。正如蔡康永所言:“我不在乎说话之术,而在意说话之道。我的说话之道,就是把别人放在心上。”
很多时候,看破是一种本事,看破不说,却是一份睿智。真正的修养,是知人不评人,知事不声张。真正的智者,懂得知而不言,适时缄口。
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菜根谭》里有一句话: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指责他人错误时,也要注意方式,顾虑对方感受。
遇事不苛尽,凡事多宽容,才是君子待人的修养。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有过这样一次经历。一位员工在工作上出了纰漏,导致一笔贷款收不回来,松下幸之助非常生气,忍不住在会上严厉批评了这位员工。
照理说员工本就给公司带来不小的损失,批评也无可厚非。但松下幸之助事后思量再三,依旧觉得自己语气太过,没照顾好对方感受。
他立马打了个电话,对员工柔声安慰。那天刚好赶上对方搬家,松下幸之助索性登门道喜,帮着里外张罗,忙前忙后。
即使如此,松下也没忘掉这场“不妥的苛责”,一年后的同一天,他给员工寄了一张手写卡片,上面写道:让我们忘掉这可恶的一天吧,重新迎接新一天的到来!
看到手写信的员工,顿时红了眼睛。这几举,可谓是高情商的典范。松下不仅收获了大量的称赞,更因此在公司赢得了人心。
《论语》有言: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君子有大度之心,能体恤他人的难处,愿意包容别人的过错。层次越高的人,越知道“得理也饶人”的道理,即使是责备别人的时候,也不会咄咄逼人,居高临下。
凡事看宽,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刻薄。做人有肚量,积口德,重涵养,方是长远的处世之道。
敬人不必卑尽,卑尽则少骨。待人谦逊有礼,是好的品质。但对人太过谦逊,卑微过度,便丢失了自己的风骨。
有道是:在人之上,要把别人当人。在人之下,更要把自己当人。白岩松曾参加过一场高校演讲。学生们见了偶像,一个个前呼后拥,言语亢奋。
白岩松看了,在演讲时,特地说了这段话:我非常替你可惜。当你拥有一个表达空间的时候,你却把权利用在感叹上,而不是提出你的问题。
我想,如果今天的论坛要让我们拥有一点什么的话,那就从平视开始。不管别人处在怎样高的位置,都不该去仰视。
现实中总有人妄自菲薄,仰视他人,贬低自己。但时时踮脚,自然会累,事事哈腰,难免卑微。最后不仅得不来他人的尊重,还丢了真实的自己。
有句话说得好:“真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独立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过度谦卑和毫无主见的神情。”
高看他人不是错,错的,是低估了自己。敬人有尺,姿态不可“卑尽”。关系平等,不卑不亢,方可惺惺相惜。
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