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现在到处是“文创”。
文创产品,的确可以拉进我们和文化地带的距离,博物馆,城市地标,各种文化场所,书店...到处都是文创,有精心设计的,有滥竽充数的。
上海书展正在进行中,看着现场各种打卡图片,恍惚之间像是误入了文创庙会。去年是集章,今年是文创。
鲁迅会举着“横眉冷对”的牌子,还有他的毛线背心,伍尔夫“女性独立宣言”印在帆布袋上迎风招展,黑塞的名字甚至被绣在了机车包上引发抢购狂潮,据说还逼得警察叔叔亲自维持秩序!
就是上面这个包。
当波伏瓦的金句被印成咖啡杯,卡夫卡的忧郁变成手机壳,我们是在消费文学,还是消费符号?
不过,不可否认文创产品的作用。
01 文创的“魔法”:让文学从书架跳进生活
出版社的编辑们心里清楚得很:帆布包是钩子,书才是鱼。广西师大出版社的“黑塞机车包”卖断货后,黑塞的《荒原狼》销量直接翻倍。读者拎着“天气好极了,钱几乎没有”的袋子走出展馆,转头就搜起了契诃夫全集。
文创把文学撕下高冷标签,变成可穿戴的态度。背上帆布包的你,就是行走的书单。
02 但小心!别让“买买买”冲淡“翻翻翻”
书展官方数据很诚实:去年文创卖500万,图书卖4814万。文创再火,也只是图书的“气氛组”。可当每家书店都在卷帆布包设计,当卡夫卡变成马克杯、鲁迅化身钥匙扣,我们是否陷入了“文创通胀”?一位编辑苦笑:“现在开发新品,先想做什么包,再想配什么书。”
03 书展的烟火气背后,藏着书店的求生欲
今年书展二楼特设“长三角书店展区”,结果成了文创二次方。因为多数书店没法自出版,卖文创成了最后的“身份证明”。让人想起香港书展,89万人挤爆展会,独立书店却被迫从二楼搬到八楼求生。
04 给书展松绑:我们需要狂欢,更需要呼吸
书展搞夜市、玩套圈、发帆布包都没毛病。但是别忘了一个灵魂拷问:当人群为一句标语买单时,是否还有人愿意为一段文字停留?
我看到午夜文丛的编辑在角落举办“憋气朗读贝克特挑战赛”,读者涨红脸读满43秒;也发现编辑们手写推荐卡塞进书里,像埋下一颗颗彩蛋。这些笨拙的坚持提醒我们:书展可以热闹,但别让书的呼吸声被喧嚣淹没。
帆布包会过时,文字却永远滚烫
文创不是原罪,它让文学跳进日常。但当我们拎着新买的帆布包挤出人潮,不妨摸摸内袋。那里是否该装一本刚邂逅的书?毕竟让书展成为“展书”的,从来不是包,而是翻书时心动的那一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