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太阴病条文

太阴病条文

作者: 吕思萍 | 来源:发表于2020-06-21 17:37 被阅读0次

1、太阴病,渴欲饮水,饮水即吐,此为水在隔上,宜半夏茯苓汤。

1)煮法:时间十分钟左右。

2)和五苓散的区别:

①太阳区块的五苓散除了口渴、喝水想吐,还伴着小便不利。

②五苓散是治人体的水,喝进去到排出来。

半夏茯苓汤是把挡路的某样东西拿掉

③脉:五苓散的脉沉蹋。

2、太阴病,下利,口渴,脉虚而微数者,此津液伤也,宜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

1)阴虚气虚,津液伤了,把抽到了的水变成津液,白术芍药组比较有意义

3、中焦寒的人会容易鼻子过敏→附子理中汤

4、太阴病,不下利,吐逆,但苦腹大而胀者,此脾气实也,厚朴四物汤主之

1)这是一个很好用的方子,太阴病脉沉,消化力比较虚,又没有拉肚子,没有吐。腰围,两三天之内变化4、5寸,这是气不通肚子胀

5、太阴病,不吐、不满,但遗矢无度者,虚故也,理中加黄芪汤主之

1)不吐也不胀满,就是老要上大号,动不动就拉一点,频便。

2)人累累的,手脚冰冷→理中汤

现代有些糖尿病人也是理中汤证

3)黄芪理中汤整体是补强肠道机能,黄芪是中药里面补气最强的,黄芪一吃那个肉就长平了,手脚容易肿,理中汤也可以。

6、太阴病,欲吐不吐,下利时甚时疏,脉浮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1)主症:胃觉得闷闷重重,尿不出来,后脑勺发僵,脉浮后脑勺发僵,看起来像太阳病。实际上是像外感样子的里证。

2)去芍药加茯苓白术,以病机来讲,表邪开始往太阴区块陷进来,他还没有完全陷进来,还挂在太阳区块,要进不进,要出不出,不通畅,我们要把太阴之邪往太阳推,第一个就是去芍药,这是太阴病比较标准的逆流挽舟法。

7、太阴病,吐逆,腹中冷痛,雷鸣下利,脉沉紧者,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1)这个症状容易错开到生姜泻心汤、理中汤

2)这是肝胆乘脾胃造成肚子痛,有少阳病的问题存在,所以有柴胡证。呕吐,刚好跟太阴病本证一样,少阴病是一个湿气重的虚证,所以要用茯苓白术抽水

相关文章

  • 太阴病条文

    1、太阴病,渴欲饮水,饮水即吐,此为水在隔上,宜半夏茯苓汤。 1)煮法:时间十分钟左右。 2)和五苓散的区别: ①...

  • 太阴病

    太阴病武士中医新浪博客 太阴病属于里阴证。病机呢?就是虚、寒、饮、湿、痰。 太阴虚寒不外乎外因和内因,——里寒就一...

  • 太阴病

    太阴病,正气不足,邪气在里,这里的里主要包括了食道到肛门的这个消化道的全部,还有不与外界直接连通的脏器小,比如心、...

  • 太阴温病,不可发汗

    太阴温病,不可发汗。这是《温病条辨》中的提出的。 太阴,就是手太阴肺经,也就是肺部,太阴温病,就是我们的肺部感受了...

  • 让中医变简书:伤寒论条文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静者,为不传也

    这个条文讲的就是伤寒病是否有传变的判断。其关键就是看脉象。 目前中医对脉象的把握是通过足太阴肺经的太渊,经渠,列缺...

  • 学伤寒论太阴病部分

    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初始阶段,意味着邪气从六腑向五脏方面发展。 太阴病的病理 太阴主要表现在脾和胃,脾胃功能虚衰,阳气...

  • 太阴之为病

    如下图该患者为52岁女性,类风湿六年余,全身关节疼痛,晨僵现象严重,右手无名指及小指已变形。得病以来多处寻医未果...

  • 太阴病总结

    太阴病,渴欲饮水,饮水即吐者,此为水在膈上,宜半夏茯苓汤。 太阴病的这个人脉是沉沉塌塌的,或者是偏弦的,有痰就偏弦...

  • 《思考中医》读书笔记6

    太阳病时相 一、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伤寒论》中有六条病机条文,以及六条时相条文。以“之为”为句式的提纲条文...

  • 随笔(二一七)

    说说“太阴病” 太是大的意思,那么,太阴就是大阴,太阴经当然是指大的阴经。 太阴为三阴之首,(三阳暂且不表)太阴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太阴病条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dpa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