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和我今天所要写的内容,诞生在两年前。其实,并不是我喜欢写的内容,虽然一年多前,我在做企业内训的的时候,就曾经讲述过。
今天,在给自己的任务压力下,只要不是在奔波的路上,每个周末,都让自己写一点。写什么好呢?就把这两年前的内容翻出来,“炒冷饭”。
我,先不直接告诉你,男人和女人的思维区别,先从我们身边所知道的动物之间寻找区别!
你,知道,什么叫抽象么?如果,你不知道,那么我就简单说说。抽象,就是把共同现象抽取出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寻找共通的特征。
我把身边的动物进行一层、一层的抽象,就是一层一层地进行共同特征地归类,你必须要认同我的抽象,因为:这是一个学术界公认的过程,只不过可能你为了生计,忘记了这个层级。
首先,是,男人、女人
抽一级:他们都是人
抽二级:他们是灵长类动物
抽三级:他们是哺乳动物
抽四级:他们是脊椎动物
抽五级:他们是脊索动物
抽六级:他们是动物
这个六级抽象过程,我有一个类比,大家应该听说过这么一个规律:“花家”,“五百年前是一家”,指的是在中国,一个姓氏的两个家庭,五百年前是一家。看好了这句话,两个家庭、是一家。用分类的观点来说,就是五百年前是一个类,现在是两个类!
哇哈,我们看上面的六级抽象,其实每一级抽象,在进化论、考古论的科学体系中,都能找出分类的时间。
好了,暂时缓一缓生物级别的抽象,我们来说一说,思想级别的抽象。这个抽象估计很多人没有见到过,别抵触,看不明白就跳过去。想看明白就去百度吧。
抽一级:他们都是逻辑思维
抽二级:他们都是思维
抽三级:他们都是认知
抽四级:他们都是知觉+记忆
抽五级:他们都是大脑活动
抽六级:他们都是神经活动
那,男人和女人的思维,从什么时候产生区别的呢?在继续下面的讨论之前,我们先进行约束:“我们所说的男人、女人的思维区别的主角,具有典型的男人、女人差异,不包含:性别认知错误、行为认知错误的人”。
在生物级别上,男人和女人的区别,是在人类之后才分的。
但是在思维级别上,男人和女人的区别,是在第四级:知觉+记忆之后就分了。
为什么呢?这个故事就要从一个生理现象开始,一直讲到原始社会。
这个生理现象是“色盲”
人的色盲,直到现在,有一个典型的现象,1、人类主要的色盲就是“红绿色盲”,2、人类的色盲,多见于男性,因为遗传科学告诉我们,色盲缺陷只存在于一条x染色体上,由于男性只有一条x性别染色体,所以会出问题,女性产生色盲的几率特别低。
第一个现象,“红绿”色盲,其实非常多的哺乳动物都是红绿色盲,比如“狗、猫、豹子、老虎”。同样在哺乳动物中,有很多动物不是红绿色盲,比如“马、牛”,哈哈,你看出来了么?食草动物不是红绿色盲,因为,他们要通过红、绿分辨食物。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动物的视觉为什么能够分辨红绿?是因为,食草、食植物果实的动物,如果能够分辨绿色和红色,就能获得更有营养的食物,那是当然,同样是草,能否分辨绿草还是枯草、青果还是红果,采食效率一定是不一样的!
进化论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可怜的那些不能分辨红绿的食草动物,都被饿死了!
不管你是否怜悯那些色盲的食草动物,这个生理现象讲完了。我们要去回顾一下原始社会。
男人、女人其实原本不是一种动物,男人是食肉的,女人是食草的!后来不知道怎地,估计是某种伦理上的突破,类似于“马和驴”的杂交。啊,这个事情不能再说了,好恶心的。
我们还是说说原始社会的分工吧:男人打猎、女人采摘。
想当年,男人都是食肉的,色盲与狗、狼、虎、豹一样的普遍,让他们去采摘植物,枯叶子、红果子都是看不出来的。所以,男人打猎、女人采摘。
好了!就这么一个数万年前的分工,让男人和女人的思维彻底分开了。
打猎,这个活动有非常挑战,人狩猎的对象从最笨的动物(鱼虾),到最聪明的动物(虎豹)都有,从没有攻击能力的蚯蚓到凶猛的野猪都有!
打猎,对付这些动物,最能体现能力的就是:策略!包括:路线预判策略、诱饵引诱策略、杀伤策略、逃脱策略……,多了去了!
男人打猎,打骨子里面,就是要按照规律、按照经验传承办事,需要思考很多表面现象背后的事情,需要很多的积累、很多的学习、很多的决策!
采摘,这个活动也很有特色,首先必须要能够分辨叶子是否嫩绿、果子是否红透!这是一个完全凭视觉、嗅觉进行判断活动,叶子、果子唯一能动的策略就是“掉在地上”!
采摘,只要你看到了红了、嫩绿了,你就义无反顾地冲过去,要么爬上去摘下来,要么在地上捡起来,即便是最牛的策略,就是摇晃树枝。。。。
女人采摘,打骨子里面,就是感觉到“更有营养的果实”,认准了,摘下来。
可怕的是,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出现了一种东西,叫“思维的遗传”,不要认为上一辈的思维能力不会被遗传,很多人都生了小二子,都会感叹,第二个孩子比第一个孩子聪明!
告诉你吧,智力也会遗传的!
我不给你正向证明,给你一个现象:如果孩子生下来的智力是空白的,那么为什么刚生下来的小孩,不是完全的白痴!
在我们已知的领域:神经反射弧肯定是遗传的,那么和神经反射弧类似的:知觉、思维方式、甚至运动习惯,都可能被遗传。
常见的是:
子代遗传父代的视觉方式,孩子的眼神和父母很像;
子代遗传父代的表达,由于我们很少看过自己在婴儿时期的动作,可幸的是,我看过我的大孩子和小孩子,在0~1岁的表现,可以说“非常滴像”!
子代遗传父代的运动习惯就不说了,这个就更常见了。
好吧,女性,遗传了女人靠视觉、嗅觉判断好恶的思维;女性,遗传了女人一旦确定了目标,就不顾一切得到结果的思维;女性,遗传了女人霸占果实、蓄积果实的思维;
男性,遗传了男人在狩猎中的思维;合作、分享、当下策略(随机应变)……。
可怜的中国男人,为什么添加这个特殊的性别呢?因为中国已经有了几万年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中,男人和女人不是狩猎和采摘的分工。所以中国有很多男人和女人有非常相近的思维,尤其你家的祖上是典型的农耕家族的话,这种思维相近度就更高。
思维与科学,或者说思维与能力是两回事,有很多女权主义者,觉得男人能做的事情,女人就能做。因为从考试、考核的角度看,很多专业、很多学科,男人能通过的考核,女人也同样能够优秀通过。
但是,学科专业、驾驶技术等等,只是对工具、科学技术掌握能力的评价,并不代表思维方向的测评。
同样一个工具、一个科学原理,女性在运用的过程中更关注“果实”,而不知其中的“艰辛”,更关注“赢家”(谁赢谁拥有交配权),不知其“策略”,更关注“积蓄”,不关注“狩猎场”。
男性在运用的过程中,更关注“更好用”,更关注“怎么赢”,更关注“在哪里能找到食物”。
可怜的中国男性,呵呵,大家可以用农耕的视角去分析。
这就是,在欧洲、日本、美国、俄罗斯等仍然是男性狩猎为主导的民族,女性不参加社会活动是很正常的,而中国却成为世界上女性在就业这件事情上是和男人最平等的大国。
同样的理论,还可以用来推断一些“男女平等”的国家,比如低纬度地区(靠近赤道)、绿色植被比较好的地区,“男女分工”差异很小,因为这些地区,男女的分工很小,都是以“植物食物”为主。
同样的理论,也还可以用来推断“男女不平等”的国家,比如高纬度地区(靠近两极)、一年中有很多时候没有绿色植被的地区,“男女分工”太典型了,因为这些地区,主要靠男性出门打猎获得食物!
男人的不靠谱,来自于“新的狩猎目标”,来自于“始终使用更简单的方法捕获猎物”……
女人的不靠谱,来自于“你这个果子吃腻了”,来自于“那个果子更好吃”、“你这还能吃么?”……
为什么说“老夫少妻”,因为这个老夫“不想再更换新的狩猎目标了”,因为这个老夫“玩腻了各种捕猎守法了”……,因为这个老夫足够成熟,看起来是个“红红的果实了”……
为什么说“女大三抱金砖”,因为一个成熟的女性,能够接受“没有成熟的果实进入仓库”,这样的女性,更有眼光、更能包容、更能持家。。。
不写了,再写不知道怎么收尾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