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 2024年1月20日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书目:《论语别裁》
阅读范围:《学而》第六句第七句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具体分析
这段读起来十分熟悉仔细想了想,不就是《弟子规》的第一段话吗?“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他这里的圣人说的一定就是孔子。
当时读过这段我就知道了,学习知识文化是最后的事,首先要做一个孝顺恭敬的好人。
所谓弟子
这里的弟子也就是古代的学生,不过在没有义务教育制的古代,想成为学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孔子之所以成为圣师,就是因为他是首个打破门第观念,吸收平民学生,有教无类的老师。
那个时候的老师相当于父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弟子的言行和观点甚至被任务是授意于他的老师。我记得清朝的一些文字狱中,很多老师都受到了弟子的牵连。
相对的老师也会十分重视弟子的教育。君道,臣道以外还有为师之道。所以当时的学生是十分尊师重道的。是否可以拜师,都是双方反复考察的结果。不像现在谁教课都是随机分配的。所以毕业后很少有人会回去看望他的老师。因为师生的缘分十分的浅薄。
入则孝,出则弟
孝顺是家族间相亲相爱。悌,是对朋友,对社会,对普罗大众都有怜悯之心。关于这点在前几句的分析中都展开说过,所以就不赘述了。
谨而信
这里的意思是为人处事要谨慎而守诚信,还是贯穿主旨的言而有信,恭而有礼,你成为踏实负责的人,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不随便承诺什么,但一旦许诺必竭尽全力。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具体分析
子夏何人
子夏名卜商,他比孔子小44岁。孔子死后,他在河东讲学,对当时的战国学者有一定的影响。
贤贤易色
这里第1个贤是动词,第2个是名词。意思是遇到有道德学问的人,就要马上亲近学习。
被大家误解最大的是“易色”的意思,宋朝人的解释是看到圣贤就要抛弃美色,执着于学问。那所有的大学问家岂不都变成和尚了?
南先生认为这里的“色”是态度的意思。意思就是立马转变态度。
贤贤易色就是我当我们看到学问好,修养好的圣贤,就要立马改变态度,肃然起敬,向他靠拢。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见贤思齐。
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侍奉父母量力而行,尽力就好。因为条件和金钱的限制,打着更好的尽孝而去做违法的事是不提倡的。
这里的君不仅指帝王,在古代对于平辈的尊称也常使用某君。所以这里的事君,也可以理解成完成他人交办的事务。致其身,竭尽自己的身心力量。
所以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看到闲人就要肃然起敬,奉养父母,在社会上做事都要放弃私心,尽力而为。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天天读书,也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