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下》27:隐秘法则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今之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从孟子的视角看过去,三王以至五霸,再到战国时代的诸侯,乃至于诸侯以下世家大夫走到政治舞台的聚光灯下,是一个道德江河日下的过程。反过来,现代人从几千年的人类文明进化史来看,孟子所讲的道德上的江河日下,似乎并没有真正阻滞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认真想一想,孔子、孟子讲的有道理。我们自己的眼睛似乎也没有欺骗我们。那么问题来了,这两个矛盾的概念是如何统一起来的?
认真体察一下的话,我们会发现三王到五霸,再到战国诸侯,以至于世家大夫的显赫,实际上是一个生产力不断发展,个体生存、难受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五霸力量增强,显现出了周天子力量的衰微。战国时期单个诸侯力量增强,才导致了五霸形成的诸侯联盟瓦解。同样的道理,世家大夫力量的增强,导致诸侯力量衰微。稍加推敲,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权力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演进过程,背后是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产要素的逐步普及。五霸不依赖于周天子时,才有五霸。诸侯不依赖于关键联盟时,才有诸侯间的纷争。世家大夫实力大过诸侯时,才有了弑君、废主现象。
这是一条隐秘的线索,孟子丝毫没有提及。这条线索的征兆为天下人所知,所以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丝毫没有什么隐秘可言。梁惠王之所以光明正大的“曰利”,是因为那是孟子所处的战国的流行态。
“曰利”“交相争利”是显性态,这种显性态的直接结果是去中心化,最后便是天下纷争。这个时候,遭殃的是天下百姓。与这个显性态相对应的是文明的隐性法则,是看不到直接用途却须臾不可少的道德逻辑。这也是孟子讲五霸有罪于三王,诸侯有罪与五霸,世家大夫有罪于诸侯的原因。
罪过当然不在发展本身,而在于发展后手握权力的人未能维系人类的隐秘法则——道德。
一、三王道德
所谓的道德,实际上是对繁荣而有秩序的社会的维系法则,三王时的法则核心是“巡狩述职制”。这一制度详细规定了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天子封给诸侯以土地,诸侯代天子管理好所封土地上的人民。天子通过巡狩了解诸侯履职尽责的情况,对诸侯管理土地百姓的情况查漏补缺,对管理标兵进行奖赏,奖赏其管理更大范围的土地。对管理能力较差的诸侯进行处罚。对违反这一规则的诸侯先礼后兵,最终出兵讨伐要回所封的土地,削夺所封的爵位。在天子讨伐时,其它诸侯按照天子的要求协助征伐。
说白了,这个制度的核心是各安其位,各尽其责。
二、五霸道德
五霸道德的样板是齐桓公葵丘会盟的盟词。
1、诛杀不孝之人,不随便破坏嫡长子继承制,不破坏妻妾之间的界限,保证爵位传承的唯一性和严肃性;
2、尊重贤能之人,注意人才培养,以维系邦国的德治传统;
3、尊敬老者,爱护幼小,不怠慢外来宾客、旅人,以促进必要的文化交流;
4、士人官位不世袭,有权者不过问、干涉自己权力之外的事儿,取用士人以贤能与非为标准,不独断专行杀戮大夫,防止权力过于集中;
5、以邻为壑,不要有意弯曲堤防,陷入武备恶性竞赛,不要阻遏邻国来采购粮食,不要有所封赏而不报告盟主;
6、所有参与盟会的人自订立盟约以后,都恢复旧日的友好。
很显然,盟约是在天子之外,形成了一个小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共同遵循遵守一个基本的秩序规则。
三、诸侯道德
战国时候的诸侯,连五霸时期的基本规范也破坏掉了。
四、大夫道德
从“长君之恶”退化到“逢君之恶”。
“长君之恶”是君主为恶而不止,依然履行自己作为臣子的责任,无形中助推了君主恶行的达成。
“逢君之恶”则是迎合君主意图为恶的心,用今天的话讲叫“开发领导的深层次需求”,在君主的恶之外,也释放了自己的恶。
时代要向前,生产力、生活条件要不断改善。道德要上溯,要在繁荣的同时,保障基本的秩序,要以仁心、仁行,直追尧舜。
说到底,孟子老早便认识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作为掌权者,要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