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日1000字圣贤书友会读书
读《简读中国史》59|古代中国对商人的防范(二)

读《简读中国史》59|古代中国对商人的防范(二)

作者: 叮_咚 | 来源:发表于2022-10-21 19:17 被阅读0次
第34章 古代中国对商人的防范(二)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充分表明古代中国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概念。

古代王朝,产权比较模糊,有的朝代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有的朝代规定土地必须由国家来分配,比如北魏和隋唐的均田制。这两种制度的无缝切换,说明一切都在权力的任意控制之下。

所以,传统中国不可能产生完善的产权保护制度。中国古代皇权不尊重私人产权,表现在很多方面。

第一,传统时代的皇帝,喜欢以“迁徙富豪”的方式来控制地方势力。

我们读史书,经常会看到“徙天下豪富实京师”这样的话。确实,秦汉以来,皇帝经常通过把富豪迁到首都的方式,把地方上的强大家族连根拔起。这些豪富都是大的土地占有者,把他们迁离家乡,定居京师,他们只能携带走自己所有的动产,而不能搬移土地。结果,他们所拥有的大量土地,便被政府没收。

比如,明太祖建国不久,即下令迁江南民14万户到凤阳(朱元璋一度打算以凤阳为首都)。1391年、1397年,又分别迁天下富户5300户、14300余户到南京。

富人被迁徙到首都,意味着一大家人不得不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放弃大量的土地,更别提漫长的迁徙路上老弱人口的生病死亡。这些举动用今天的眼光看,无疑是严重侵犯民众权利的行为,但是历代传统史家习以为常,均认为是雄才大略的举动,以为这样才能长治久安。

第二,传统时代皇室和政府的采购中,经常通过强买强卖的方式来占商人的便宜。

白居易那著名的《卖炭翁》描述的就是唐代官府“和买”的过程,1000多斤炭,半匹红绡一文绫就换走了。明代衙门“和买”时,也仍然如此,只给一半的价格。这种现象,几乎历代都有,很普遍,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人家提着脑袋打下了江山,还不让人家占点便宜么?

第三、遇到财政困难,国家可以公开掠夺商人财产。

比如《旧唐书·卢杞传》记载——

因为战争频繁,财政紧张,所以有人请皇帝下令,天下富商,每个人最多只能留10000贯,多出来的,都要“借”给军队。皇帝同意之后,军队就公开搜捕商人,如果不交钱,就酷刑折磨,有人因此上吊自杀,整个京城如同被暴乱的军队抢劫了一样。

在传统时代,财政困难时,政府强迫富商捐款,甚至扣发百官工资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比如晚清镇压太平天国的军费,相当一部分就是这样得来的。

除此之外,国家政策朝三暮四,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也极不稳定。

所以在传统时代,财富不能给一个人带来安全,因为它随时可以被权力剥夺。权力可以让一个人一夜暴富,也可以让他一夜赤贫。

那个因为给汉文帝吸脓而获得冶铜铸币特权的邓通,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一跃富甲天下不几年,汉文帝死了。汉景帝上台,他很厌恶这个拍马屁上来的人,于是邓通就“家财尽被没收,穷困而死”。

这就造成了一个中国特有的现象,在古代中国,如果想经商致富,就必须与权力结合起来,寻找权力的保护。

秦始皇开创新制度之后,中国人还没有不依靠政治权力而巨富的。所以,从春秋至清代,“大商人毫无例外都是与政治有密切联系的寻租成功者”。子贡……范蠡、段干木这些著名的商人之所以成功,其实主要是因为他们有政治权力。再比如清代,那些盐商无一不是依靠政府给予的专卖权才发财致富。

“经商要学胡雪岩”这一流行语也佐证了这一点。胡雪岩的成功就是依靠了官商勾结,在官场上找到了过硬的靠山,因此被称为“红顶商人”。

胡雪岩本是钱庄的一个小伙计,为人精明强干,很有心计。他看到困境之中的王有龄是一只官场上的潜力股,因此不惜丢掉自己的饭碗投资于他,由此二人结成生死之交。王有龄后来官场发迹,胡雪岩利用王有龄的关系,开设钱庄,收获了第一桶金。

后来,胡雪岩以精心的算计和巧妙的手段,靠上了左宗棠,进行大量的权钱交易,成为天下首富。然而“红顶商人”毕是权力和市场交媾的私生子。他因为攀附权力成功,也因为攀附权力败北,最终成了左宗棠和李鸿章权力角逐的牺牲品。胡雪岩破产之后是很凄惨的,甚至基本生活都没有保障,死于绝望之中。

可见,古代中国商人的地位是很低的。在人类历史上也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很少有国家像中国这样用“士农工商”的排位,将商人列为社会等级的最低一等,并且在生活享受标准、子孙读书就业等等方面进行公开歧视。这其实大大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简读中国史》59|古代中国对商人的防范(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hfy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