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果人一生只有以后的十年,我们还会安于现在这种状态过十年么?
这是个好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可以迫使我们去思考:“我们活着的终极意义是什么?”如果只剩下很短的时间,我们会用这些时间来做什么呢?
我们可能会加倍珍惜,不会再胡乱地挥霍自己的时间,刷朋友圈、看剧、看综艺,这些未免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我们开始想要去践行那些,我们曾经一直想做但却没有勇气去做的事情,想去践行那些我们此生非做不可的事情,想去践行那些我们骨子里一直喜欢着,但却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情。

其实不要说十年,李笑来老师经常说“七年就是一辈子。”我们这一生其实可以有很多辈子,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每一辈子都活得精彩不是吗?
回想一下你过去的一辈子(过去七年),做过什么让自己骄傲的事情?还是把这一辈子的时间都挥霍掉了呢?
如果是后者也没有关系,因为现在觉醒也不算晚,我们以后还有很多个七年,很多辈子。
【2】
2016年下半年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任何事情都在消费我们的注意力,手机上的新闻、各种好玩的游戏,娱乐节目越做越吸引人的眼球,大大小小的直播平台……每一个都能让我们消费很久的时间不能自拔。
曾经每周最开心的事情,居然是在周五晚上守着电视机看综艺,因为可以很爽很开心,乐到前仰后合。可每每回忆起来,却再也想不起之前看过些什么了。
但事实上,我们选择把注意力放在什么地方,就决定了我们未来的人生走向。
一个人一天中的24小时,选择用5小时学习一门技能,和选择用5小时看网剧,可能一天两天看不出差距来,但是1年呢?7年呢?10年呢?1辈子呢?
所以从那时候起,我开始关注要把注意力花费在哪里的问题。
于是我关掉了手机各种新闻推送,退出了很多没用的微信群,少看了很多电视。我开始把自己的业余时间花费在能够提升个人能力的事情上,而不仅仅是用于娱乐了。
我开始明白延迟满足的重要性。
什么是延迟满足?有个很有趣的实验:
心理学家把一些4岁左右的孩子带到一间陈设简陋的房子,然后给他们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吃软糖,就只能吃一颗;但如果20分钟后再吃,就可以再奖励一颗,总共吃到两颗软糖。

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
心理学家继续跟踪研究了这些参加了实验的孩子们,一直到他们高中毕业。
跟踪研究的结果显示:那些能等待并最后吃到两颗软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机遇而不急于求成,他们具有一种为了更大更远的目标而暂时牺牲眼前利益的能力。
也就是说,能等待的孩子的成功率远远高于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
我恍然大悟后,就开始把省下来的注意力用于阅读、写作、学习视觉引导。短短一年的时间,跟原来的自己相比,我已经像进化成为另一个物种了。
我再也不是那个,从大学毕业以后,就认为跟学习说88是理所当然的人了。 我开始思考我的未来,我要如何一步一步实现我的梦想,我开始为我的梦想铺路。
【3】
所以我们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到对于自己最重要的事情,然后坚持地去学习与践行。

对于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或许不同,这就需要我们调用元认知能力去辨别与思考:什么最重要?什么更重要?
而对于其他那些零七八碎的,扰乱我们视线的小甜点都适当的延迟满足。
如果你只有以后的十年,我想你会马上撸起袖子加油干,实现自己的理想的。
如果是这样,何必要等到以后,我们现在就不如把日子这样活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