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高考结束后……)
“我女儿一出考场,大哭一场,哎呀,我们做父母的看了都心疼,她说终于可以放下,整个高中,大考小考,神经一直绷得紧紧的。”
“咦,你女儿不是成绩瞒优秀的吗?总是全年级前几名。”
“是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她成绩那么好,但压力那么大。老师经常讲,高考不是一个两个学校竞选,是全国千军万马。在那样环境,孩子们不可能轻松。月考,周测,一轮又一轮。“
“她不是怕考试,是怕考砸了。”
学习本身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可是老师,家长无意识的叮嘱,好好学啰,考不上大学,打工都没人要,或者恐吓孩子做苦力活,,仿佛父母本该的抚养与托举,老师的本身的职业都是为孩子,仿佛无声的声音在告诉你你没有资格不努力,仿佛如你们所说考上大学是唯一出路。残酷的分数把十二年最美好最要去放开,探索的年华禁锢在三点一线的齐刷刷统一的时空里。这唯一,看似也最公平的是选拔在标准答案里的应试人才还是社会需要创新人才?
“我要好好的玩一下游戏。”阿X的儿子高考后最大的心愿。
“玩吧玩吧,让你玩个够,看你能不能考上,哪怕是一个普通本科。”
“先作好我们是被压垮的大多数。如果我生在beijing还有可能,我这里是农村,偏远的农村,我们怎么能比得过别人,我们只是成就少数人呀,妈妈,你不懂难道我不知道?”
“我们这在县城里,还是偏远农村吗?如果没考上,哪你喜欢什么,擅长什么?要不去学一个手艺?”
“没有喜欢,没有擅长的,不知道。反正,先要打几天游戏,我们几个男生约好了。”
只想躺平?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没有人生目标,生命的光在何处?只相信考场,为高考而活的动力一下子塌陷,空心化,是这个时代的专属吗?
长期焦虑,恐惧。“你只要学习好,什么事不要你做。”孩子成长的多面性在哪里?
“没考上就去复读,不然,没有文凭你连工作面试的机会都没有。”
没有质疑,规则内的规则,就是如此。要什么独立的判断能力?要什么对未来世界的理解与期许?要什么潜能是被允许试出来的?
“我只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自己能养活自己的普普通通的人。”孩子说。谁又不是?
“去健身房,你看你那么瘦,书没读好,身体还搞垮啦。”
“能坚持考完最后一科,己经很不错了。”阿X的儿子走出考场,钻进了在外等候的爸妈车子里。
“还体育课?想都别想,各个科目老师都想把时间让给他。吃没吃好,睡没睡好。”
“天天坐在空调房的教室里,只是学习,还不好? 身在福中不知福。”
孩子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可是,那不是我们要的。”
“你们要什么?这么大的太阳去操场跑三圈?下了课你推我搡?蹦蹦跳跳?”
“那不是青春充满朝气与活力吗?我就要那样子的,时不时打两场蓝球,时不时搞两场辩论赛,时不时文艺汇演。……天天安安静静的坐在教室里,脑袋转也转不动。”
玩出青春的飞扬。
“我们那个年代十几岁,二十岁就参加工作,一个月才几十块钱工资。”
“不要老是提你们那个年代,要有超前思想,从农业社会到改革开放的工业,信息,智能化,从多子女到独生子女,你们那个年代考大学文凭是稀缺,工作不愁,现在是文凭不缺,工作稀缺,钱难挣,时代进步了,你们还用老一套的思维与教育方法。”
“你说的好象也是哟。”
孩子们只读课本书吗?没有独立思辨能力吗?有,也许有,在资讯泛滥的年代,可是他们能参与讨论吗?zhi定规则的人会不知道吗?
“现在孩子少了很多,我估计以后大学人人都有机会上。不然那么多大学,没人上就要缩减很多。以前我们没幼儿园,小学只有五年,高三纯粹复习是浪费,应该让你们早一点在社会上做事,哪有那么多工作要很高文凭的。你算一下帐,现在人读了大学又要读研究生,博士生,有时备考还考一两年才上岸。一面说中考分流,但你去读职业学校,又不能真正学到过硬的技术,你像XX叔叔的儿子读的汽修,三年能学啥,还不如跟开店的师傅学,他带三年,你还有机会摸得到全部整车的拆装,你在学校能有机会吗?而且分流,很多孩子初中还没开窍,有的要到高中才发育成熟,后劲足,你如果早早的分流,岂不是一棍子把别人打死?”
“现在的孩子学得太多又杂,象通识课比方说人人自身在生活上要用到的,德智体美劳,德(古典开悟智慧,提升品格道德的文央哲),智(数学统计计算机,财经,法律,心理学,逻辑),体(参加各种强身健体的活动,身体健康常识),美(音乐舞蹈美术,热爱生活,欣赏大自然。),劳(自理及各种家庭习习相关的维修)。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现在本来孩子少,都当宝贝,上学接送,家务活不用做,长大了成巨婴还不知道原因,就是他自己动少了。人既有知识学的经验也要有自己操作实践的经验。你发动农村人去城里建设,就不给孩子在父母身边上学,留守儿童,两地分居,不出问题才怪哩。现在很多问题你回头看,其实很早就有种子。现在电脑有,什么数据都有存,人口变化,社会变化,再不跟上时代就说不过去。”
高考后的天南海北。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