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表面看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说心如明镜,明察秋毫,光照大千,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了。
世人以为这就是圣贤的境界,所谓问心无愧,光明磊落,这都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做人做事的高水平。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平常人多是小人之心,遮遮掩掩,藏头露尾,乃至表里不一,反复无常,所以从古至今老师教学生都是强调正大光明。
但如我们所见,现实中君子是极少的,小人永远是有一大片,为什么呢?
从一个梦说起。
某天午睡,梦里所见所闻犹如真实,让人疑惑那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当我恍恍惚惚起身,拉开窗帘后,看外面阳光灿烂,花草树木、蓝天白云、房屋车辆等都是无比鲜活,我突然就意识到一个问题:
梦里不管如何逼真,如何动人心魄,梦境中的色调都是阴暗的……
你可以想一想自己的梦是不是这样。在梦里,所有的一切都是灰色的、暗淡的,事情好像是真实发生,你的感受都是真,无论喜悦还是悲伤都跟现实中差不多,但你终究知道梦是假的。
梦境是梦境,现实是现实。两者泾渭分明。
那么,你再看王阳明那句话,会怎么想?据说这8个字是他临终前对弟子的遗言,他究竟是何意?
人生如梦,人心鬼蜮。
老方说梦境和现实其实是一体的,所以古人经常说人生如梦,把物质世界的一切形容为梦幻泡影,不是没有缘由。
人永远是在探索这个世界,古人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并不比现代人差。对于人间,我喜欢唐寅《临终诗》所说: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世人怕阴间是因为有妖魔鬼怪,但现实中又有多少妖魔鬼怪?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会遇到一些道貌岸然的衣冠禽兽,人皮下面实际上鬼一样的存在。所以说人心鬼蜮,阴谋诡计。
关键是人的“心”,王阳明说他“此心光明”,大概是一种反话或嘲讽,意思说这世上的人们,内心都不光明,是人是鬼难分辨。
既然如此,那很多话不必多说了,不说反而比说出来要好。至诚之道可以前知,以王阳明之修行境地,他在临终前大概是预料到了身后事,他以八字收尾可谓明智。
在明代士大夫中,王阳明所蒙受的猜忌与冤屈最多。
王阳明生命中的最后十来年,所面临的委屈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龙场悟道后,王阳明受兵部尚书王琼赏识,高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一职,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一举平定了江西匪患。
然后又是平宁王朱宸濠叛乱,功高不赏,甚至有“通濠党逆”的指责。后来明世宗嘉靖朱厚熜继位,对王阳明也很冷淡,一方面说要加官进爵,赏其擒贼平乱的大功,一方面又各种打压。
在仕途上,王阳明最后的功绩是总督两广,再平叛军,可以说他无论文章还是武功都盖世。但如礼部尚书霍韬所言,“夫忠如守仁,有功如守仁,一屈于江西,再屈于两广!”功高盖世的王阳明备受皇帝和同僚冷落。
身居言不信之地。盛年时候的王阳明还想要不平则鸣,但到了晚年,受谤愈多,反而愈发沉默,反求诸己,动心忍性,砥砺切磋。世上都说豁达大度,可如果遭受了猜忌和冤屈的时候,谁能够像王阳明这样“默而成之,不言而信”?
哪怕是在他死后,他的“心学”也备受质疑和排挤,有同僚上奏封禁,“三代以下,论正学莫如朱熹,近有聪明才智足以号召天下者,倡异学之说,而士之好高骛名者,靡然宗之……乞行天下痛为禁革。”而皇帝呢,也认为王阳明的学问是叛道不经,“士习多诡异,文辞务艰险,所伤治化不浅”。直到王阳明逝去数十年后,他才被追赠为新建侯,谥号“文成”,从祀于孔庙。
想一想,一个这样备受冤屈的人,又如何内心光明?
答案就三个字:致良知!
吾日三省吾身,古人修身强调问心,其实就是一种内心光明的法门。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古人说致知在格物,王阳明也有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外无物,本自具足。在王阳明看来,每个人都有内在的良知,而知、行是一体两面,“致良知”也是知行合一的过程。他强调学问在事情上磨砺,老方说这也符合现代实事求是的哲学理念。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养心,以事炼心,借假修真。人生在世,本是一种返璞归真、恢复本来面目的修行。
世事之难为,人情之难测。树欲静而风不止,江湖风波恶,人要如何应对?就是要以“致良知”为压舱石,力求本真,“自经(朱)宸濠、(张)忠、(许)泰之变,益信良知真足以忘患难,出生死……往岁尚疑未尽,今自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他本人对此深信不疑,“真足以忘患难,出生死”,逆境就成了王阳明前进的动力。
事实上,我们只要依良知行,内心就能日益光明,让生命熠熠生辉。











网友评论